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預防內臟肥胖

大家都知道肥胖不是福。它不但會對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同時也會對健康造成很多不良影響。近年來,東南亞地區因內臟肥胖而引起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症(血液中的膽固醇或中性脂肪過高的狀態)等病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內臟肥胖的問題之所以受到重視,是源於二○○五年時,一些國家在做全民健康調查中發現,中年以上的年齡層中,半數的男性及二成的女性,可能有內臟肥胖的嫌疑。二○○七年初,另有美國某醫療單位,以超過十七萬人為對象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因內臟肥胖而導致心臟疾病者,較沒有內臟肥胖,約高出 78%。內臟肥胖起因是飲食過量或運動量不足,致造成內臟周圍(主要是包圍小腸的腸間膜)的脂肪蓄積過多,致引起各種生活習慣病。它的可怕是:缺乏自覺症狀,且易導致動脈硬化的加深,致造成心臟病或腦中風等高危險病症。因此為預防內臟肥胖引起的致命病症,最好早期發現,這是極重要的課題。

人體的肥胖大致分為皮下脂肪肥胖及內臟肥胖兩大類,但這兩種肥胖的性質完全不同。前者多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是肚子下半部、大腿或臀部。它屬於自然肥胖,所以問題不大。但後者出現在中年以上男性身上的機率頗大,就是內臟脂肪的蓄積。通常若在中年男性身上看到肚子凸出者,應該可以合理的假設是屬於內臟脂肪蓄積的人。內臟肥胖後,較易形成血栓症或升高血壓的物質從脂肪細胞中釋出,致形成動脈硬化的原因提早發生。

根據衛生組織的統計,50 歲以上的東方人,內臟肥胖比率在最近三十年來已增加一倍左右。目前中國大陸約有 7,300 萬人屬於內臟肥胖者,就是約有將近半數的中老年男性屬於肥胖者。醫學術語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

東方人內臟肥胖的原因,主要來自飲食習慣。從前以米食為主的人,很容易攝取過多的碳水化物或糖類。半世紀以前,我們的營養素比率約為:糖質 82%,蛋白質 11% 及脂質 7%。雖然糖質在體內會轉變成脂質後蓄積在體內,但當年因從事勞動工作的人占多數,所以多攝取糖質也不容易變胖。惟近年來勞動工作銳減,加上飲食形態的改變,平均攝取營養素約為:糖質 58%,蛋白質 16% 及脂質 26%。雖糖質已減少很多,但仍占很高比率,而脂肪的攝取量已大大提升,所以不變胖也難。

一旦內臟脂肪增加,運送脂肪並促成將它燃燒的一種稱為脂肪蛋白的物質製造就發生困難,而引起中性脂肪滯留於血液中,故容易招致高血脂症。並自內臟脂肪放出一種叫做 TNF 啊爾哈的物質,它將會妨礙胰島素的正常工作,容易導致糖尿病症。另一方面,內臟脂肪不僅造成血液或血管的疾病,對癌症的發作也被證實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像最近引起大家重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肝硬化或肝癌及惡性脂肪肝的病例增加等,均與內臟肥胖脫不了關係。如上述,內臟肥胖確為會引起各種疾病的根源,所以我們必須先瞭解自身有無內臟脂肪的蓄積問題,並應設法加以消除。下述簡單介紹如何消解內臟肥胖的方法,供大家做參考。

內臟肥胖的初期症狀是脂肪肝。通常體內多餘的脂肪首先會暫存在肝臟,肝臟無法處理的多餘脂肪就被蓄積在包圍腸管周圍的腸間膜內,形成內臟脂肪,最後累積在腰部一帶,形成皮下脂肪。因此,改善脂肪肝的措施,就能同時消解內臟肥胖。至於脂肪肝,就是肝臟內的中性脂肪占 30%(正常是 3–5%)以上的狀態,使肝臟表面出現密集的珠泡狀白色脂肪滴。這時肝內的微細血管就受壓迫,除運送氧或營養的血流受阻外,血糖或血中脂肪也會增加,因而使血液變濃稠。濃稠的血液除易形成血栓,對血管壁增加壓力外,也會傷害血管內壁。這種狀態若持續太久,則易形成血栓而堵塞血管,造成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等狀態。故脂肪肝的人,應致力降低血液的濃稠度,讓肝臟的功能恢復正常。

血液變濃稠,血流失暢通的原因是紅血球或白血球受血糖或血中脂肪的影響,使血球的柔軟性降低所致。原來血球自身具備有變形能力,因而血液能自由地流通於比頭髮更細的微細血管內。但內臟肥胖及脂肪肝的人,血球這種變形能力就降低。如想要血球回復原來正常狀態,就必須改善飲食方式,兼顧適當的運動。據專家提出的十種改善血液濃稠度的食物是:

(1)黑醋
(2)醃梅汁
(3)海帶、海藻類
(4)青色背部海魚(各種鯖魚,Mackerel 等)
(5)綠茶
(6)番茄
(7)洋蔥
(8)花椰菜
(9)菠菜
(10)橙橘類等。

除上列食物的種類外,食用方法也會影響健康。像同樣為糖質食品,但在體內轉化成能量的速度也有異(血糖值上升速度,簡稱 G1值)。G1 值是以葡萄糖水溶液做為基數 100,愈接近這個基數者,其轉換成能量的速度也愈快。例如白米的 G1 值為 88,糙米為 55。因而吃糙米時,它轉化成能量所需的時間約為葡萄糖的 2 倍,白米僅為葡萄糖的 1.14 倍。因此食用 G1 值較低的食物時,糖質的吸收就比較慢,故能減緩脂肪在體內的積存速度。

又用餐時,最好從 G1 值較低的食物先吃。大概按副菜、主菜、主食的順序進吃。通常先以副菜安定空腹感,再以主菜獲得滿腹感。最後再以 G1 值較高的主食,像米飯或麵類等糖質食物殿後,就比較容易減少食量。又若將蔬菜的調味控制到適當的範圍時,稍多吃一點蔬菜也沒有不利影響。如能每口慢慢咀嚼 30 次或更多,就能刺激腦內的滿腹中樞,而獲得滿腹感。

據統計,亞洲人在二十世紀中葉,每日所攝取的脂肪量約 18 公克,但到了世紀末,已增加三倍到 57 公克左右。如此攝取過量,是造成內臟肥胖的主因之一。故肥胖者,除應節制肉類或油膩食物外,對碳水化合物或果糖類等糖質也應注意,這些均屬招致內臟增肥的食物。雖然脂肪是細胞膜或荷爾蒙的重要成分,如攝取過量,除會升高血液中的膽固醇值外,也容易蓄積內臟脂肪。

如上述,我們身體所蓄積的脂肪,分為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兩者之中首先作為能量而被消耗的是內臟脂肪。換言之,屬內臟肥胖的人,體重減少 2 公斤,就是等於從內臟脂肪減除 2 公斤的意思。雖然只減 2 公斤,但對高血壓、高血糖、中性脂肪值及尿酸值卻有極大的幫助。這裏所提的 2 公斤是專家的建議,應該有醫學上的考量。若以 2 公斤裝(2,000 cc)的大號保特瓶礦泉水來比擬,就是自內臟脂肪中減除這種大保特瓶一瓶的油脂,當然會有明顯的改善。但應注意的是,不能在短時間中快速銳減。如過分的急速減重,可能會發生反彈作用。因而建議分四個月逐漸消減,以每個月減少半公斤左右為適度。

假設一天攝取 2,000 卡路里熱量的人,可以考慮減吃 5%,就是攝取 1,900 卡路里左右,換算成少吃半碗白飯的量。其他尚需節制酒量,不要吃宵夜及零食,也不能有不吃早餐等不良習慣。另外尚需做運動,以幫助消耗能量,方能達成減肥效果。若只是減少食量,則脂肪與肌肉可能一併萎縮。因此,需以適當的運動配合,除使攝取的能量能做有效率的消耗外,也能強化肌肉而減去多餘的脂肪。

欲有效地減少內臟脂肪,其要點是刺激腹部周圍的肌肉運動,以便強化肌肉兼消耗能量。腹部的肌肉係用以保護及穩定體內各種臟器,但現代日常生活中,腹部的肌肉很少有機會運動,致使它變為柔弱,且蓄積內臟脂肪。脂肪是人體消耗能量的主要來源,其中約 40% 在肌肉消耗。換言之,肌肉是內臟脂肪的最大燃燒工廠。強化肌肉兼做運動的好處是:肚皮的腹斜筋(又稱腹斜肌)或腹直筋,以及腹橫筋等各種肌肉及腹內深處肌肉(包括大腰筋、小腰筋及腸骨筋等)同時獲得強化,又能消耗內臟脂肪,使之不容易變肥胖,內臟也能穩固在正常的位置,有一石二鳥之效果。

強化肌肉兼運動的特徵是能同時獲得「有氧運動」、「提高強化肌肉」及「肌肉的伸縮」三種效果。又有氧運動是最適宜消耗血液中的脂肪及糖,肌肉的伸縮可以保持其柔軟性,若能持續的每日做這種運動,則內臟脂肪將減少,體軀變結實,也能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症或糖尿病等病。上述運動的重點是增加日常的活動力度,像走路時加大步幅、加快步速及雙手搖擺幅度,則能達到目的。至於內臟肥胖的人,也不必太憂慮,所謂內臟肥胖還不算疾病,是屬於健康與疾病的中間地帶。如自現在起,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就有充分的機會走向健康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