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如何吃得健康

一個維持健康狀態的人體大約是由六十兆個細胞、二百兆個腸內細菌,以及皮膚或口、鼻腔內無數個微生物所共同組成的一個生命活動體。又因為維持這些細胞的健全,需要按時補給養分及氧,並且將體內的老舊廢物及二氧化物排泄到體外。因此,體內的血液及淋巴液需要全身到處循環流動,以進行運補任務。

至於我們體內,本來就具備有數層的防禦網以及免疫系統來保護,以避免生病。如無過度的非自然外來因素,一般不致於有生病問題。為何這種原本不易於患病的身體,有時卻發生疾病呢?這最主要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長期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不適當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所造成。

地球上所有動植物均靠酵素(Enzyme)來維持生存。酵素的種類繁多,我們體內所需的酵素據說超過五千種以上,這是因為每一種酵素有各自只能從事某一項特定化學反應的特性。酵素係在我們體內製造,其生成方法大致能分為在細胞內生成及生存於人體內的常在菌產生二種。前者靠攝取酵素多的食物,而後者則需改善腸內環境,以便儘快排除對健康有害的毒素,力求體內酵素的活化性。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大約能分成三類,即植物類、動物類及其所產生的乳蛋與加工食品。基本上,凡是可食用的植物類食品吃多少通常沒有嚴格的限制,如有人一餐吃半碗飯,但副食多吃一點;也有人吃二、三碗飯,但副食卻吃少一點,也是照樣過活。惟肉類吃太多就會引起血液稠濁,且對胃腸造成傷害。故為自身的健康著想,必須控制對動物性食物的攝取。依專家建議,最好攝取植物類食品 85%,動物性食品 15%,至於加工食物,則愈少吃愈好。

植物類主食如米、麥等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它含有食物纖維、維他命、礦物質、鈣、脂白質及脂肪酸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但這些重要的營養素大都集中在外側表皮層及胚芽(像米所含的維他命或礦物質 95% 集中在此)。 因此,如以碾白的精白米做為主食時,酵素所需的輔酵素(維他命及礦物質)勢必發生不足的問題。而且白米不但缺乏營養素,更因消化及吸收速度較快,血糖值(血中糖度)及中性脂肪值也較容易上升,因而引起糖尿病的危險性也有增加的可能。

通常糖尿病的人,被勸告少吃一點白米飯。若吃等量的糙米飯,則血糖值上升的速度較溫和,因而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度將降低很多。故目前已被列入糖尿病的患者,應將主食自白米改成糙米,以利控制血糖值,避免繼續惡化。同樣的道理,麵粉也是一樣,以吃全麥麵粉為好。近年來有些專家鼓勵大家食用燕麥片,據說它的食物纖維佔 15%,除是糙米的三倍外,尚含有豐富的鈣、鐵、蛋白質及維他命等。

所有食物在體內進行的消化吸收過程中,是需先動用體內既存的一部分酵素的,因而攝取酵素含量較豐富的食物,比較容易增加體內酵素存量。通常植物所含酵素比動物多,植物中又以新鮮的水果含量最多,其代表性者包括:木瓜、鳳梨、草莓及奇異果等為最,其他香蕉也是。但香蕉愈熟,其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轉變成葡萄糖的量也愈多。

水果也是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水果中糖的主要成分果糖和葡萄糖是無需通過消化、分解,可直接進入小腸被吸收。而其他一般含澱粉及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如米飯、麵食、肉食等,則需要在胃裏停留一段時間進行消化,自胃部到腸管差不多要經過二到四小時(但水果只需半小時的時間就過關)。如果餐後馬上吃水果,則因先吃進胃內的食物需要時間加以消化,致阻塞後吃但卻消化快的水果。所有的食物將被攪和在胃內,這除影響人體從水果攝取酵素外,更可能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水果在胃內與其他食物一起產生發酵反應),給消化道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水果最好是在餐前或兩餐之間稍覺饑餓時食用,最理想的時段是早餐前三十至四十分鐘最佳。因長時間沒有任何東西進入體內而成空腹狀態時,若能提供最好能量源的良質糖分(果糖、葡萄糖),是最好的食物(如水果)。且水果除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礦物質及食物纖維外,更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近年來頗受大家重視。

關於市面上的瓶、罐裝果汁,雖然標示 100% 純果汁,但卻無法自這些加工果汁中攝取我們所需酵素。因這些果汁為了殺菌,必須經過高溫加熱處理。故最好還是飲用自家榨製的新鮮果汁。惟自榨果汁不能放久,因其在空氣中很容易氧化。又水果或蔬菜表皮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所以食用時應盡量連皮一起吃,如蘋果、梨子、百樂、桃子、小黃瓜、茄子或胡蘿蔔等。

連皮一起吃,雖然能攝取營養素最豐富的部分,但同時也應注意到該部分同時也是農藥最易殘留的地方。而且這種問題不僅發生在蔬果,連我們的主食穀類也無法避免。農藥不僅污染農地土壤,也導致農作物吸收有毒化學物質,在這種污染的土地上所栽培出農作物,肯定對人體有害。

大家自小就聽說過有蚯蚓的土壤較肥沃,本來蚯蚓或細小生物能生存的土壤,較適宜栽培農作物。如噴灑農藥則將殺死土壤內的微生物,終將使該地成為「瘦地」。結果造成必須使用化學肥料始能耕作。化學肥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氮、磷及鉀三種要素,且所栽培的農作物外觀和傳統農作物相比一點也不遜色,但其內部營養素含量就相差很多,另外加上農藥殘留問題,這些肉眼看不到的隱憂,促使有機農產品的發展。

現代的營養學,係按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及能量來計算每人每天的需求攝取量。最近更進一步研究酵素攝取量,基本上愈新鮮的食物酵素含量愈高。雖然在煮烹時可殺死附著在食物上的細菌,但同時也將破壞部分酵素。一般食物加熱到 48℃ 時,酵素就會逐漸被破壞,到了 115℃,酵素就完全消失。因而,生吃新鮮食物,攝取酵素的效率較好。它尚有一個優點是:對熱較敏感的水溶性維他命,如維他命 C 類,B 及 H 類也沒有被破壞的問題。但生吃食物務必注意清潔以及其新鮮度,並需在口內細嚼久一點,以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以減少胃腸負擔,利於營養素及酵素的吸收。

除上述食物外,飲用水對健康也有密切的關係。人體水分約佔 70%,這些水分係配合生命體生存的需要,由各種營養素溶合在一起,由水做為媒介輸送,以利體內營養素的輸送及廢物的排除,所以水的品質十分重要。只有飲用好的水,才能順利達成營養的輸送及體內毒素的排出。

一般人認為口渴才喝水,這種習慣有待改善,因這是違背健康原則的。通常若感覺口渴,這是表示體內水分不足的緊急警報。所以在口渴時才喝水可能已嫌稍遲,特別是老年人,應注意定時定量補充水分,請勿懼勤走廁所之煩。

有人口渴時較習慣喝茶、咖啡、果汁或蘇打水等,這些對健康來說,並不是最好的水分來源。像茶有單寧酸,咖啡含有咖啡鹼,它均需消耗酵素加以分解。果汁或蘇打飲科含糖量高,且溶化在水中的糖分很容易被人體吸收,造成血糖值上升,並增加糖尿病或肥胖的危險機率。

至於各地的自來水品質參差不齊,有些地方水中含氯的濃度偏高。因氯在水中會產生大量的游離基,它有很強的氧化作用,危害健康。所以我們最好是將自來水經淨水器過瀘後再加熱沸騰,才是最安全的健康飲水。

最後套一句我們的老諺語:「病從口入,禍自口出」。並祝大家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