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茶壺漫談

茶壺漫談

從小在家裡跟著父親喝茶,對於泡茶的茶壺,像是老朋友一樣,有著深厚的友情。大學畢業後在工程界服務,因常與朋友品茗,逛遍台北、台中、高雄的茶藝館,品一品名家特有風味的茶,才逐漸體會到真正的中華茶藝精神,自此與飲茶結下不解之緣,交了許多「茶友」,泡茶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幾年前某一週末,我特地邀請中文學校的義工、同仁們來家裡品茗,選了一把最喜歡的故宮紫砂壺及來自嘉義高山之烏龍清茶;泡一壺濃郁清香的茶湯,請他們品嘗,席間也順道介紹我收集的一些茶具。說真的,我到底收藏了幾把茶壺,自已從來也未數過,那天全部拿出來,居然把餐桌都擺滿了。對於茶壺,我並沒有刻意去研究、去收集;以前在台灣龍潭服役時,去聽過「賞壺講座」,再加上自已為了教學,收集許多各種不同材料的茶壺。其中最高興的是來美第二年,有一次逛跳蚤市場,看到一只清朝製,古色古香的茶壺,雖然壺蓋內緣有一個缺口,但我還是非常喜歡,買了它,作為我的收藏品。

一般說來,茶壺按材料的種類來分有下列數種:玉壺,石頭壺,瓷壺,鑄鐵壺,紫砂壺,紅泥壺,綠泥壺,黃泥壺,竹壺等。如按形狀來分,有自然型與幾何型。自然型的茶壺在壺身、壺把、壺紐、壺嘴等造型上有不同之變化。大多以竹子,樹木,花,草或飛禽走獸動物等不同之外型來設計。但幾何型的茶壺則多屬傳統茶壺,壺身以方型或圓型為主,外型弧度優美,質地幼滑,乾淨俐落。

談到茶壺,不得不提到舉世聞名的中國江蘇宜興茶壺,宜興神話使得宜興壺受到文人雅士及愛好品茗者的喜愛。當然這與「天下第一」的紫砂土有很大的關係。可是宜興壺在新買回家時,必需要浸入茶湯內去煮它,否則初泡時,常有土味溢出,嚴重影晌茶味與茶質。事實上,一把好壺不僅與製壺的原料及燒成技術有關,而且也應注重茶壺本身功能性是否能夠發輝。

紫砂壺在明代開始流行,這與當時泡茶的方法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明代改用散茶,像唐伯虎畫的「品茶圖」和文徵明畫的「茶事圖」,皆看出茶壺不單放在爐上煮水,而且與茶杯一起置放在茶桌上用來沏茶。明代人泡茶講究「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之原則,原因是壺小則茶香,壺大則不鮮,如果浸泡過久,壺大會使茶味散失。一般來講,用得愈久的紫砂茶壺,因牆身(壺內壁)的氣孔,愈能吸收茶汁,使茶香回溢。

宜興著名的紫砂村為洋渚村,幾乎家家製壺,不分男女,個個皆能,手藝獨特別緻。做時先捏壺身,然後再加壺把、壺嘴和壺蓋;最後還不忘刻上自已的姓名與年、月。做壺的工具也很簡單,大多用鐵轉盤,竹刀和椎等,製坯、垃坯和修坯。宜興的工藝師有所謂「三分做,七分晾」,就是三分靠手藝,七分靠成形後的乾燥技術,燒成的過程較難掌握也不易控制。紫砂壺的原色可分五種主色即:藍色,黑色,米色,啡色以及硃紅色,一般來說藍色較少見。

如何挑選一個好壺,有幾項提供大家參考:

(1)看造型:因每個人審美觀念不同,如有人要標準壺,有人要水平壺,看自已喜愛程度。

(2)看做工緊密度:蓋口部份要特別注意,看看出水狀況。

(3)土質:細質土要靠長時間來選配、提煉才可得到。

(4)操作:壺把圓滑好提,亦依個人泡茶習慣,取用方便與否。

(5)雜味:異味有的無法去除,陶土燒出難免有土味,但土味是可以去除,異味就不一定了。

(6)有無瑕疵:例如接不好,發現有縫、裂痕。

(7)實用性:依喝茶人數多少(一般 20 cc 為一杯,可區分為三杯壺,四杯壺…等)。

人說:

做壺的人糊塗(壺土)
買壺的人迷糊(迷壺)
賣壺的人胡說(壺說)

盼大家對壺有了粗淺的認識後,可買一把好壺來泡茶與賞玩,或作為家居的特別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