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心懷感恩,分享地球資源

發揚族群互動,共建友愛和平

咱們老祖宗言道「天地之間人為貴」,乃是告知我們人類天生就有智慧頭腦。自然界中,除太陽、空氣、水這三寶與地層活動、風害等少數事物當前尚無法直接掌控外,其他地球上所有動植物和山川土壤,幾乎均可在人類操蹤監管之下。

地球界面遼闊,東西南北之間,滿佈崇山峻嶺、湖泊、海洋、峽谷,可供人類落腳之地,被其環圍分割成為多處區塊。各區塊受地理環境影響,其寒、熱、乾、溼相距愈遠,其落差亦愈大,對動植物生態成長影響亦大。如寒地麥、熱水稻、北極熊、南極企鵝、高山羊、深海魚等等,均為區塊之專有特產,異地則無法存活。往昔,各區域之間受山水阻隔,彼此之間交流艱困,居民僅能靠當地食材存活。正是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長年累月,無外侵,只有本地居民相互交流討生活過日子,久而自然蘊育出一種具有該族群特色之風俗文化。惟人總歸是人,不論你是那個族群,是男是女,居於何處,但求生、存活的念頭,則完全都是一樣的。而人要存活著,就必賴食物充飢,吃飽才有體力,亦才有幹勁,一切理想抱負才能有機會逐步去完成實現。

食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資源。其種類繁多,天上有飛禽,地上有走獸、有花草樹木、穀物、蔬菜瓜果,地下有蟲蟻,水中有魚群、海藻。每種食材都含有其特質之養分。如肉類富含脂肪蛋白及多種脂肪酸;奶、蛋偏重鈣與複合維他命;植物則富含澱粉、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根據營養學者多年研究獲得結論是:人要吃得健康,增強體質,保持高度活動精力,那就要注重均衡營養,定時進食,不可偏食、挑食,更不可貪吃暴食。一般正常成年人建議每餐穀物(米或麵)50%,肉蛋品 15%,蔬果 20%(菜 3/4,果 1/4),雜糧(豆、玉米、高梁或薯品)10%,流質食品 5%。餐與餐間隔,以 4–6 小時為宜。體質虛寒或實熱的人,宜多食用季節性食物,取用水果要多注意。兒童從青少年成長到成年,這兩階段是骨骼發育期間,其飲食營養,父母更要特別重視。

當今世人之飲食時尚,已不再如往昔偏重好看、好吃、口感美味,而求健康營養,多吃粗糧,少用細糧,食用植物多於動物。尤其特別重視可增強免疫力的食品,亦就是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品。有了充分營養,才能讓身體各部位細胞活化,亦才讓酵素產生消化作用,而使身體各部位產生正常功能。但切記,別忘了多喝水,以促使腸胃蠕動,俾利排除廢物而安定精神。每日喝水以八杯為宜;起床後先喝一杯,睡前半小時飲一杯,其餘六杯,視飲茶或喝咖啡、果汁等而自行調適。

當今通訊與陸、海、空交通之方便快速,大大地提高了地球各族群間之互動。時間、距離、高山、海洋已不能再阻斷交流。從北歐至南非或由亞洲至美洲均僅用時半日光景,如係資訊交談,毋需晤面,選用電話、電郵只不過係分秒之爭。如此神速交往,似簡便如零距離。所以各族群之特色、風俗、文化,近年來已逐漸交互融合接納。各地特有土產或季節食材,只要你申購,在合理的時限內,定可讓你在餐桌上嚐鮮。大唐王朝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在臨潼華清池沐浴中,心血來潮想吃荔枝,如在今日,只要撥一通電話,五小時即可到手嚐鮮,何需驚動地方,以八百里加急日以繼夜傳遞。從兩廣至長安,最快也在三日以後,而且裝運亦與今日冷藏空調轉運無法相比,故新鮮度也遜色多矣!

歷史見證,饑餓與掠奪資源乃戰亂的最大禍根。往昔戰爭,多是近距離攻城掠地,雙方參戰人員多,傷亡亦多僅幾千、幾萬。而今科技進步,如再爆發戰禍,戰場可上至太空、下達深海,但只要發射幾枚核彈,那所造成人員傷亡、城市毀滅的殘酷狀況實難以想像。所以,各族群間相處要如近鄰,知所包容寬忍,根除自私自利貪婪的心,確認地球資源應由天下人共享,就如大家共同的語言:奧運、世博、音樂與世足。我們更應發揮慈濟大愛精神,扶助貧脊地區饑餓的人,以維護和平、實現大同世界。如此,才可以大聲說盡了做人的一點點責任,對地球村提供了一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