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頤養天年從「忘年」開始

本世紀健康新概念:「人人都可健康快樂一百歲,六十歲以前沒有病,八十歲以前不衰老,輕輕鬆鬆一百歲,快快樂樂一輩子,健康與快樂,人類最美好的追求,活到一百當『人瑞』,人人都能實現的目標。」

白居易《自覺》:「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不憂,是除老病藥。此乃忠言,誨人不倦。

查閱史料記載;武則天時,有一次頗有傳奇色彩的嵩山慧安禪師到宮中講課,鶴髮童顏的慧安禪師已經一百二十二歲了,尚算健康,精神頗佳,精氣神很足。武則天見到後甚感驚奇,便詢問他多大年紀了。慧安禪師爽朗地回答:我不記得了!女皇聽後更覺驚訝:怎麼可能呢?一個人怎麼會忘記自己的年齡呢?說時遲、那時快,慧安禪師十分恭敬又淡淡一笑,耐心解釋道:人之身,有生有死,死是必然,如同沿著一個圓圈循環,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記這個年歲有何用呢?何況,此心如水流注,中間並無間隙,看到水泡生生滅滅,不過是幻象罷了。人哪,從最初有意識到死亡,一直都是這樣,有什麼年歲可記呢?在慧安禪師看來,人的年華似流水,過去已經過去,沒有必要去追悔;未來的尚未到來,沒有必要去擔憂;只要好好地把握著現在就行了,又何必把年齡常放在心上?慧安禪師一席話,讓一向好大喜功,「萬歲」加身的傑出女皇十分佩服,認為言之有理,值得深思一番。

其實,人的生理年齡是客觀的,但人的心理年齡則不然,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年過耄耋的老年人,常會有畏懼死亡的不正常心裡,時時刻刻在算計時光,擔心自己沒幾年活了!真可謂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真是自尋煩惱!不少老年朋友,最忌總是計算年齡,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因此,旅美華人與別人交往時,絕不可以擅自詢問他人的「貴庚」,尤其是對女性。國內外醫學研究表明,80% 的老年性疾病與五花八門的精神因素呈現「正相關」。心理調節,保持精神愉快,「無憂無慮坐春風」,對老年人的健康極為重要。筆者堅信: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安度晚年,一定要學會「忘年」,千萬莫算計自己尚能活幾何。記住,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所謂「忘年」,並不是真正不記得自己的實際生理年齡,因這是不可能的;而是一種理想的淡忘,不關注,不在乎,不去精確算計它。也就是說,我們老年人應該學學清代名士鄭板橋的名言「難得糊塗」為上策。平常盡量地少想自己的年齡,保持這種良好心態,則會使人常會感覺到還較年輕,還能有所作為,熱愛生活,熱愛事業,愛國愛家。擁有如此爽快欣慰的好心態,就會遠離悲觀哀嘆、少思人間不平,對人體生理會產生積極良好的反饋和調節作用,擁有積極好心態。「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要知道人體的免疫功能,主要受大腦皮層機制制約的,年輕快樂的心態,會促進免疫功能年輕化,從而增添活力,使人體五臟六腑生理機能得到全方位的鞏固和提高,祛邪增壽。

世界上最長壽的教授,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生物化學家鄭集教授,在一百零八週歲生日之際,出了本名叫《鑑證長壽:百歲教授的養生經》之養生書。鄭老說:「一百多歲,我能坐、能站、能寫;一百零八歲,我的眼睛、我的耳朵都還可以。」談及生與死的關係,鄭老寫的詩《生死辯》,正是他抗衰老理論的總結。詩中寫到:「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僅朝夕。壽夭雖各殊,其死則為一。造物巧安排,人無能為力。勿求長生草,世無不死藥。只應慎保健,攝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寬體常適。勞逸應適度,尤宜慎飲食。小病早求醫,大病少焦急。來之即安之,自強應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當可必。」鄭老自知年老,但他卻從來不去想那個「老」字。老不服老。

有詩曰:「花甲莫言人已老,昔日老者今壯年;七十莫嘆近黃昏,桑榆未晚霞滿天。」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介紹他能保持青春的訣竅:「沒有空去注意自己正在衰老。」托爾斯泰說得好:「如果皺紋遲早要出現在額頭上,那麼要設法,千萬別讓它印記在自己的心坎裡。」老友們,讓大家忘掉年齡不想「老」,多一些理想,多一些追求,在奮鬥和希望中,讓人生的話劇高潮迭起,有聲有色,五彩紛呈,掌聲陣陣,皆大歡喜。

筆者在杭州遊覽,看到「靈隱寺」一副對聯:「人生那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語言樸素直白,卻蘊含深刻哲理,妙在「半稱心」之「半」字上。由此才可接納所失,珍視所得,重拾老人生活意義。老人要不求完美,能接受遺憾。要接納生命變化的自然規律,坦然面對日益衰老的身體機能,避免過分為健康而糾結,力求將瑣事看淡、眼界放遠的豁達,卸下自我精神枷鎖,讓晚年獲得「忘年」,內心真正的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