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退閑不悔曾磨血

這個標題引自一位飽讀詩書,德高望重的老同學舒湮先生的遺作。1993 年我依親移居美國時,他贈我的臨別佳作如下:

降帳風霜閱歲華,成蹊桃李滿天涯;
退閑不悔曾磨血,尚播餘輝化晚霞。

這詩對我是過獎了。但這詩正是作者畢生從教心血的寫照,更是我們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同仁們的讚歌。教師本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雅譽,我們終生以此為樂為榮。

我今年欣逢九十歲。1946 年畢業於重慶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外文系,同年 9 月即從事中學教學。時光荏苒,前後工作足有五十春秋。這是個漫長的歲月,有多少青春年少的學生、多少動人心弦的故事、多少不眠的夜晚,是辛勤的勞動,也是磨血的鬥爭。現在回想起來,都化成了心靈的歡笑,化成了生命的動力。幾十年來,人有千千萬萬個,事有千千萬萬件。美好的人和事,總讓人尋味,終生難忘記,點點滴滴浸潤著晚年遲暮的心。

回想 1946 年 8 月畢業,9 月就開始教英文。那時的學生,真是一日為師,終生視若父母,師生情誼永生不忘。有個叫李克敬的學生和妻子陳九瑛,他們都在北京社科院工作幾十年。他們事業上是專家、為學者,在家裡是祖輩,可他們對老師的愛是深厚而永恒的。他們常愛說:「老師,您來我家住吧,您一來,我們就年輕了。」真的,在他們家,所有年輕的事兒也都回來了,大家笑得更甜、更喜樂!還有一個魯頌,二十多歲就成了名。他的成名曲是《布魯聲聲叫喲,叫得哪那陽村到,布谷谷》。他以此曲獲得了國際獎項。每次來我家,我都要拍拍他的頭,除了讚揚,還要他勿驕傲。他的大兒子和媳婦在美音樂方面都很有成就,他來美探親也來看望我。還有湖南師大藝術系的系主任聶南溪和他的妻子鍾宜醇來美探視女兒,他們也來我家探望。他們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我見到他們,心裏總是歡樂欣喜。長沙中南大學數學系的教授蔡海濤,08 年我回長沙,他邀請幾位當年的同學和我聚餐。我心中非常感激。正在寫此文時,他和妻子剛好來電話,他們正來洛杉磯探望攻讀博士的女兒女婿。以上提到的幾位學生,都是我 1946 到 1949 的學生,師生情誼特別深厚。還有一個叫徐國光的,當年的小個子特別逗人喜愛。如今因女兒在美,也常來美,他和太太製做的酸豆角,我們全家老少都愛吃。身在美國,感謝他們不遠萬里,讓我們嚐到了家鄉洞庭湖的美味。46 年我只教一班英語,校長羅喜聞要我加教六節音樂課,唱歌我本喜好。沒有鋼琴,只有留聲機伴唱。我記得第一首歌就是《五月的鮮花》。我和學生唱得氣宇軒昂,意氣風發。沒想到羅校長整堂課和我們一起唱。後來我編了一個歌本,羅校長在扉頁上題了「繞樑三日」,這對我初當教師就受到很大的鼓舞,羅校長是留學法國的。1948 年,我的丈夫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碩士。他得到臺灣立委潘朝英和天主教于斌主教的大力幫助,為我辦好了到俄亥俄州瑪麗曼斯女子大學就讀四年的獎學金。我去上海,羅校長為我寫信給世界書局董事長李世曾先生和夫人,讓他們盡力助我辦好留學事。我一到達上海,就去看望李先生夫婦。他們對當前的局勢很清楚。他們希望我先在世界書局下的世界雜誌社工作。我覺得邊工作邊辦出國事也是好的。我很快就接受了雜誌社的工作。這個社就在上海長樂路的李公館。辦公室經常有五、六個人,有法文翻譯家畢修勺、小說家偉瓊。我的工作是協助社長林素姍的工作,也常外出開會、訪問等。李老是世界名人世界勤工儉學的創始人,來訪者特別多。府上四個大客廳,每個廳佈置各異,有的全是中國的山水花鳥,有的全是有名的油畫。李老有時也讓我整理他的書畫。有次他告訴我,他們擬在香港或臺灣辦一個九州大學,還說我可以去工作。可我有兩個女兒留在家鄉,出國如不成功,我只能返回家鄉。有一天李老告訴我:「蔣先生都要走了,你如不去臺灣,打算怎樣回鄉?」我最後告訴他,我決定先回故鄉,我希望乘輪回去。一個星期後,李老送我一張頭等輪船票。我告別上海的親友,結束了留學的美夢。我的同鄉摯友繁英一聽我決定回家鄉,他馬上說:上海之大,難道沒有你容身之處。言下之意,不想我離開上海。但我還是決定回去了。

記得船過南京,難民壓境,我和在中央大學唸書的妹妹,一在船上哭、一在岸邊叫,我就這樣輕輕地結束了我們多少年營造的留學夢。

1950 年,我在大學的摯友瑜,她的丈夫從美回國,政府分配他到哈爾濱師大任教。當時哈市先解放三年,政府高唱一邊倒,事事學習蘇聯,我正樂於去哈市工作。哈市中學不開英語,我就改教語文。我除教哈爾濱師範的語文,還負責帶領年輕的語文老師。這三年的工作還是很有成績的。1953 年,我請調回湖南長沙。我高中就是長沙周南女中畢業。當時周南女中叫長沙第一女中,不少老師、工人都是自己的老親人、老朋友,我又像回到自己的家。我繼續教語文,後來脫產,在湖南師大中文系學中文,有名師指導。我能從詩經、楚辭到明清文學系統地學習祖國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文學有較系統的學習。我自覺也有些長進。結業後,我分配到長沙第十一中學教高中語文。從高 3、4、7、10、17 各班的語文,並當班主任。我記得 1963 年高考作文題是「當我們唱起國際歌時」,一下課,學生紛紛向我報喜,「老師,我們寫到結尾時,幾乎從桌位上站起來了!」他們高昂的情緒,是舒發對革命者的歌頌。這個班的成績都很好。有一年,我去杭州旅遊,有個晚上,這個班的楊楊來看我。他清華大學畢業後,又回校讀研究生,以後又留學美國,他是浙江工業大學訊息工程學院教授,又是人民政府參事,可他的言談舉止,還是當年沉靜好學的楊楊。

1963 年 9 月,全國大興學習英語之風。領導找我談話,希望我回外語組,外校英語老師奇缺,我又是外文系畢業的。我當然高興,但我必須從初一教起,我選擇了初一 245 班。我很重視選英語課代表,經過十次口試、筆試,最後選定十一歲女孩馮文青。這孩子一直擔任初中 245 班三年的課代表,高中 124 班兩年的課代表。高考後,全國四十所大學在十一中挑選人才。這個班各科成績都很好,其中有一項成績很吸引參觀者。這個班每個人都有一本從初一到高考預考的英語試卷,是學生的辛勤勞動的成績,也是老師多年的勞動。參觀者嘖嘖稱奇。北大、清華等校的老師們也很稱讚這些學生。可當時的風尚學生家長都趨向中國科大。最後中國科大從這個班選了五個學生,她們是馮文青、蘇鴻海、吳堅,124 班的劉念東,以及從二年級提前參加高考的少年生吳衛。這些學生後來大都來美國讀了碩士、博士,成為高科技人才。當年的全國三好學生鄧妮在深圳工作幹得很出色,每次來加拿大探親總要打電話問候。還有技術移民加拿大,現在多倫多從事網絡系統管理工作,每次來信,總讓我非常感動。他對當年的中學生活非常依戀。

我最難忘十一中學的「紅磚樓」,它是一棟教師宿舍,老、中、青的老師都有。因為修建教學大樓,它已成為歷史的記憶,可當年形成的友好情誼,在美國形成了一個歡樂幸福的小樂園。楊志明、方墨蘭夫婦定居舊金山,他們的一對兒女,生在十一中,如今在美,家庭、事業都美好。接著,我和兩家女兒移居聖荷西。楊、崔兩家近在咫尺,親密無間。後來的是蔡虹,中國科大畢業後,留學荷蘭,後受聘美國,家住中紅木城。他們的父母楊瓊碧、蔡杰夫婦每年探親,必來舊金山三家歡聚。後來在紐約工作的劉念東和妻子女兒帶爸爸劉紹林,媽媽劉銘佩來加州旅遊。我們是楊、崔、蔡、劉四個家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大小小幾十人的歡聚,都來自紅磚樓。還有當年在紅磚樓的王虹、魏燕萍,從情侶到夫妻,如今有一女二男。每當我們大聯歡後,我必告她分享我們歌聲笑語滿屋,錯把他鄉當故鄉的歡樂情景。

時光飛逝,我來美已二十年光景。夕陽餘輝,回饋社會,心靈的喜樂與滿足是人生最大最美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