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護肝良方與科學散步

肝是人體重要免疫、解毒器官,成人肝平均重達一點五公斤左右。肝又是一個多病器官,而且最令人生畏的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這種肝病三部曲。在老年人中最常見的「脂肪肝」,世人不以為然,但應引起重視。脂肪肝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富貴病」,與遺傳、肥胖、飲食不當呈「正相關」。如今,大家也關注肝的問題。據筆者多年臨床經驗表明,善肝補肝關鍵問題是一定要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現在介紹一些簡、便、驗、廉的護肝良方,僅供海內外老友們參考。

一﹒作息規律,起居有常。

據《子午流注學》表明,肝膽在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三點最興盛,各個臟腑的血液都流經肝臟。此刻,肝臟之解毒作用可達到最高峰。因此,老年人必須順應自然,在此時段必須進入安穩睡眠狀態,每日力求睡足七小時,休息養生,排除雜念。中醫認為五臟均相互滋生、相互制約,密切關聯。據「五行」生剋關係,木旺則乘土,而肝主藏血,可儲藏和調節全身血量;脾主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肝血充盈。所以通過健脾護肝,適當保護脾胃消化功能,吃一點有益健脾食品,如龍眼、山藥、薏米、扁豆等,使肝得到補益。

二﹒情志正常,心胸寬闊。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憂思悲恐驚,當今知識爆炸、經濟高速發展,競爭十分殘酷,人們極易出現許多心理疾病,往往自己渾然不知,但卻在不見形跡中發生變化嚴重影響肝的疏泄生理功能。因此護肝非常必要。人體一旦出現肝氣不疏、心情不暢,就應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去做,如放聲歌唱、走進公園林蔭大道或憑欄遠眺,追憶美好時光,迅將鬱悶的心情發泄出去;聽相聲、評談、說書,閱讀小品等,讓歡樂驅除煩惱鬱悶;找知心朋友聊天,排解和釋放壓力;繪畫、練書法,靜心專一,忘卻煩惱,心平氣和。真是「怒傷肝」;平時要堅持調整情緒,平衡心態,難得糊塗。

三﹒合理營養,講究衛生。

(1)少脂多蔬。每日攝入過量的脂肪與熱量,缺少五穀雜糧與蔬菜纖維,加上運動不足,迫使機體代謝紊亂,脂肪多堆積在肝、皮膚之下,則形成「脂肪肝」、身體發福將軍肚。蔬菜多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乃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素來源。因此,宜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粗細糧搭配,葷素調配定量,達到飲食平衡營養,促進康樂增壽。

(2)少食多嚼。肥胖者檢出脂肪肝高達 50–90%,要注重減肥,適當控制進食量。每次進餐吃主食時宜放緩速度,每一口食物要細心咀嚼三十次左右,可達到飽足感,藉以減少食量。

(3)少鹽多醋。常言道:開門即遇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和醋乃生活必需品。鹽是調味品中最常用不可缺,被稱為「百味之祖」。人每日必須供應一定量的鹽,讓心臟正常活動,維持正常滲透壓和人體內酸鹼平衡。但鹽攝入過多,會引發高血壓,增加動脈硬化、冠心病、腦中風的風險!同時這些也都是引發脂肪肝的危險因子。因此,老年人必須每日限鹽六克以內(或四至五克)。醋可殺菌、能消腫、軟化血管、降低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因此醋可起到護肝作用,增強肝解毒機能,相得益彰。老人勿忘吃點醋。其它要戒煙限酒,不暴飲暴食;因人因地制宜,適當運動護肝健體。

四﹒時常按摩五個穴位:

(1)大敦穴:位於大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大敦」較厚實,此乃井穴,井乃源頭之意。取穴時可採用正坐位或仰臥位姿勢,身體放鬆,自由按摩,力度適中,可達到「清肝明目」之效,使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2)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此穴乃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為肝經之原穴,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之「倉庫」。按摩刺激「太沖穴,能很好地調節肝經的元氣,維護肝功能正常,充分發揮肝解毒與增強免疫力。

(3)行間穴:位於大足趾與二足趾縫上。它是一個火穴,木生火,假如肝火太旺,則瀉其心火。此穴屬於瀉心火之穴位。如發現心煩意亂、失眠、脾氣特大、易生氣,則可揉揉此穴位,將心火發散出去,可「雨過天晴」。

(4)肝俞穴:此穴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為肝的背俞穴,乃肝的元氣在人體背部匯聚而成之「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養生要穴。肝俞與太沖搭配,乃屬於「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一點五寸處取此穴。

(5)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足跟前筋腱之間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足之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側對稱,也就是兩個。此乃養生要穴,是腎的原穴,為儲存腎之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可不斷成長。因此養肝必須滋陰。取太溪調動腎之功能,可「注水涵木」,效著也。

謝謝諸君傾聽忠言:「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功到自然成,貴在「持之以恒」,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多當「人瑞」夢成真,和時間賽跑,珍惜「夕陽紅」,珍惜過好每一天。人間有真情,德高壽而康,更愛黃花晚節香,無悔無憾到達人生終點。

科學散步,健身益壽

散步是一項有益的全身性健身活動,身體的各組織系統都參與活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降低血壓,還可降低血脂,增強心臟機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冠心病發病率,也可提高新陳代謝,增加氧的吸收,改善肺呼吸功能,利於「吐故納新」,又可促進食欲,改善睡眠,恢復勞累,增添活力,延年益壽。然而,唯有堅持科學鍛鍊,方能錦上添花,達到強體目的。散步方式多樣,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獲益多多。

一﹒普通散步:慢速(60–70 步/分),中速(80–90 步/分)行走,每天一、兩次,每次三十分鐘左右。

二﹒快速散步:快速(90–100 步/分)步行,每小時步行四至五公里,每天三十至六十分鐘,步行心率宜控制在每分鐘一百二十次左右。

三﹒醫療步行:要求定量步行,為一種在無障礙平地或不同坡度地段上安全步行,對距離和速度有一定要求的醫學體育療法。其運動量根據需要由醫師決定,循序漸進,適度增加,以達到預期的鍛鍊目的。

四﹒擺臂散步:散步時兩臂前後大幅擺動,以增加肩部和胸部的活動,可同時進行深呼吸,促進胸廓和膈肌巧妙地活動,亦可同時用大拇指按摩其他四指,並做緊緊握拳活動,能起到按壓相關穴位,增進雙手活力,減少皮膚皺紋和開裂。

五﹒拍打散步:在散步時,兩臂自然地擺動,交替兩手拍掌或拍打肩背部和腰部,可起到按壓相關穴位作用,達到舒筋活骨,渾身舒暢,緩解腰酸背痛。

六﹒搓球散步:在散步過程中,邊走邊用手搓球,能起到按揉相關穴位,具有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效果。

七﹒按腹散步:邊散步邊按腹,走一步按腹一周,可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每分鐘約走四十步左右,可適用於消化不良和胃腸疾病者。

八﹒倒走散步:背部朝前倒走,由腳尖先著地後腳跟,具有按壓腳穴經絡的作用,有利於鍛鍊感覺器官和平衡系統。注意謹慎摔倒,凡有心血管病的老人不適宜。

此外,散步也要「對症」,方能相得益彰。例如體弱者,應採取快速步行(每小時四至五公里),因邁開大步,甩開胳膊,全身活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巧妙調節全身臟腑功能,達到強身健體功能。每日兩次,每次三十分鐘左右。「將軍肚」肥胖者,亦採取長距離快步走,每小時力求走五公里,歷時約一小時,每日兩次為好。失眠者宜在晚上室內庭院慢速散步半小時,安眠時力求排除雜念。老人們散步宜結伴而行,注意避免車禍,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