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糖尿病

糖尿病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血糖值)一直維持偏高不下的一種慢性病症。通常,我們從食物中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糖質),在胃腸內被分解成為葡萄糖後被小腸所吸收,再由血液運送至全身各部位,做為所有臟器、肌肉等器官能源所需。平時用餐後,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必會在一定範圍內升高,它叫做餐後血糖。這時,由胰臟分泌出一種稱為胰島素的物質(該物質係體內唯一能擔任保持血糖值平衡,使各臟器能正常運做的荷爾蒙)。胰島素的工作是幫助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入吸收到細胞內以做為其能量。餐後血糖值太高的人,係因胰島素的分泌連續過勞致其作用漸漸減少或因胰島素的分泌能力降低而引起的現象。該狀態如持續太久,高血糖狀態就成慢性化,致出現合併症。

近年來,罹患糖尿病的人有增多的傾向。據衛生機構的統計: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約有三分之一被認為屬於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的前期患者(Prediabetes)。糖尿病可分成幾種類型,東亞人(黃種人)所患糖尿病者九成以上屬於Ⅱ型糖尿病,與多數歐美人的糖尿病類型不同。東、西兩方人種不一,彼此的飲食習慣也有差異,且東方人與西方人相比,胰島素的分泌效率也較西方人差。然而,東西方人群中,造成糖尿病的共同主因差不多皆是由於不良飲食造成肥胖,加上缺少運動等長年累月的不佳生活習慣所引起,也就是多數庶民所羡慕的「食好做輕可的所謂好命人(臺語,指人吃的好,工作又輕鬆)」的通病。

人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血壓、血糖及膽固醇值也會跟著升高。形成這些生活習慣病的主因,多數與肥胖有直接的關係。據美國最近的國民健康與營養的調查,四十七到七十四歲的人,約有半數有肥胖的問題。這是因為步入中年以後,人體的基礎代謝量逐漸降低所致。至於為何肥胖會影響生活習慣病呢?這是因為一般肥胖分有皮下脂肪型肥胖及內臟脂肪型肥胖兩種,通常對健康造成問題者,多數是由後者所引起,其正規名稱是:內臟脂肪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最近在國際醫學界成為熱門話題。它幾乎是由飲食過量兼運動不足而產生。內臟周圍的脂肪增加,致造成肚腹凸出鼓脹的特性。至於身材普通甚至瘦薄的人,若肚腹有突出現象者,也是有內臟脂肪型肥胖的可能性。

通常,在內臟周圍積存脂肪後,血中的脂肪含量也會增多,因而造成血液濃稠。這自然迫使心臟泵送血液至全身的壓力必須增加,以便將血流能夠通暢地送到人體個各角落。這時,血管為適應配合較大的壓力,也會使管壁自動變厚變硬,這就是動脈硬化的起因。當動脈硬化形成後,血液就需要以更高壓力才能使血液流暢,因而造成惡性循環效應。

根據最新的研究證實,內臟脂肪的積存也與糖尿病的發生脫不了關係。因內臟脂肪增多後,幫助胰島素產生作用的物質的分泌減少;又血液中的脂質增加,引起血液濃稠後,較易粘著在血管內側,造成管路的有效使用空間變窄變小,致引起阻塞,影響血流的通暢。如血管的堵塞發生在腦部,就是腦梗塞;如血管堵塞位於心臟,就是所謂心肌梗塞。這些症狀往往會造成危及生命的問題。如上述,有些病症彼此息息相關,有連帶的因果問題,如高血壓、糖尿病、內臟脂肪型肥胖症及脂質異常症等四項,因彼此較容易互相合併,因而醫學界把它們尊稱為「死亡四重奏」。該四症狀若合併,除會引起動脈硬化的發生外,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要命病症的發生率也非常高。

如前面已提過,糖尿病有兩種類型,其中 Ι 型糖尿病係因分泌胰島素的胰臟,其 β(貝他,beta)細胞失去機能,自身無法生產或合成胰島素的狀態所引起。至於 II 型糖尿病,係因肥胖或飲食偏差的生活習慣,使胰島素的作用降低所造成。唯近年有人提出第三型糖尿病的論說,該病理是因「腦的糖尿病」而引起阿爾茲海馬型癡呆症。其正當性如何?可暫不必討論,但該型癡呆症與糖尿病之間,彼此確實是毫無疑異地存在有密切的關聯性。2009 年腦部遺傳子研究時,在擬以分子生物學的立場解明兩者的關聯性時發現胰島素的製造除胰臟外,腦部也能產生自給。就如同我們的用電除靠電廠輸供外,也可以自設太陽能板就近自產自給的方式類似。

關於糖尿病症最恐怖的問題,就是在其初期階段沒有症狀的自覺性,病情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進展,俟症況到了相當程度時,始感覺身體時常疲勞、喉嚨較容易乾渴或尿液發散異味時,糖尿病特有的自覺症狀才顯現。這時如不儘快加以有效的處理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通常五到十年)後,很可能對神經或臟器等全身各部位造成不良影響,就是所謂的合併症的顯露。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三大合併症包括:糖尿病網膜症,糖尿病腎症及糖尿病神經障礙。這些症狀若進一步惡化,可能會造成失明、腎不全或腳腿組織壞死的壞疽(Gangrene,不幸者,往往遭截肢的例子也常見)。現簡述糖尿病三大合併症如下:

網膜症。網膜位於眼球最後方,是感覺光線的組織,為輸送補給營養到眼睛,因此有很多毛細血管密集在眼部。若高血糖的狀態存在太久,這些毛細血管就會逐漸變成脆弱,以致較易受傷出血。這使得網膜症極難治療,最壞的狀況下可能有失明的問題。據統計,因青光眼而致失明者佔失明原因的第一位,而網膜症造成失明者,則排在第二位。

至於糖尿病與白內障(眼睛的水晶體變白濁致視力降低的病症)也有關聯。雖然白內障和年齡差不多同步進行,但糖尿病患者與同年紀的人相比,其白內障病症普遍會提早來臨。

腎症。多數係因腎臟的微細血管發生堵塞,以致造成腎不全的毛病,除能造成包括腎衰歇或腎閉症之外,其他尚有尿毒症等。如症狀未能有效控制,將需進一步做人工透析(洗腎),甚至腎臟移植等較複雜的治療。

神經障礙。該症較常出現手腳麻痹或肌肉的萎縮等問題。又如高血壓症狀維持太久,很容易導致更可怕的重症發生的可能性頗高,像造成腦血管堵塞和破裂的腦中風、心臟周圍的肌肉血管受阻的心肌梗塞等與生命有關重症。至於有糖尿病的人,其罹患腦中風的危險機率,比健康的人高出二至三倍。

另據最近的醫學報告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癌症或阿爾滋海馬老年癡呆症的機率,較其他的人高出很多。因而該報告也特別建議:對糖尿病不得忽視放任。

目前較普遍採用的健康基準值是:以空腹時的血糖值未滿 110 mg/dl 為準;至於血紅素(Hemoglobin, A1c 是追蹤過去一至二個月的血糖狀態的數值)以前以 4.3~5.8% 為準,自 2012 年 4 月起的國際標準已稍為放寬,為 4.6~6.2% 做為正常值。並以該項中若任一項超過各其標準,應立刻採取適宜的改善措施,以免症狀進一步的惡化。

關於糖尿病的預防、改善及治療,大家都知道是以控制飲食兼做運動為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東方和西方人群,均可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達到預防或延緩糖尿病進展。但食物攝取的節制及運動能否長期性的持續,以及其極易受到環境影響等因素,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具有相當的恆心,始能達到目標。半途而廢者,也常常見到。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除了少鹽、少糖、少油、限酒、禁煙外,近年來有醫學專家鼓勵生吃包心菜(Cabbage),以其曾對減肥及糖尿病的改善產生頗佳的成果,獲得很多試用者的讚譽。今在此簡述如下,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生吃包心菜:將一顆約一公斤的包心菜切用六分之一,約一百七十公克(六盎司)。清洗,切成細條,在每天一或兩次用餐前約十分鐘,慢慢咀嚼。該十分鐘中,胃部神經會傳達資訊給腦的飽滿中樞,使隨後的正餐食量受到有效控制以避免吃的太多。另外先前下肚的包心菜纖維會粘貼在小腸粘膜,因此後來進入的糖質比較溫和,能防止血糖值的快速上升。又生包心菜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除能減胖外,會防止在皮膚表面產生皺紋。

若長期食用包心菜而感覺膩時,可稍為變化,摻拌若干番茄、芹菜或多纖維的水煮黃豆等稍為變化胃口。請不要使用西餐沙拉用作料(dressing)或花生醬等含高熱量而較容易增胖的食物。

關於運動方面,上了年紀的老人不適合到開冷氣的健身房上跑步機。通常除需視自身的體況加以調整散步的距離及快慢速度外,平時居家生活也可儘量不搭電梯而走樓梯;坐公車時,在前一站下車也是很好的運動習慣。其他更重要的守則是放鬆心情,笑口常開。如此,病魔就不敢來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