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明:本文之所以稱「中老年」而不稱「老年」,是因為要突出人類平均夀命正在不斷提高的事實,有意將中年與老年的分界線上提到七十歲。而目前社會上仍以六十五歲作為老年的起點,所以本文所説的中年應屬於目前通用劃分標準的六十五到七十歲那一部分老年人。
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覺
時間是三大物理基本量之一(註一),它的客觀性不容質疑,但我們對它的主觀感覺卻不一樣。具體一點説,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在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和生活方式下,對時間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豐富多變的生活,會使我們覺得時間在延長、生命在延長;平淡刻板的生活,會使我們覺得時間在縮短、生命在縮短。
小時候,我們對周圍世界一切都很好奇;經歷了許許多多新鮮而有趣的事,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一年勝似十年。小時候,當我們往前看的時候,會覺得前面的路正長,對未來滿懐着像長途旅行出發時的美好期待。當我們進入中年之後回過頭來看小時候,又會覺得非常遙遠,有恍如隔世之感。中年以後,慢慢地對生活產生平淡感和陳舊感,就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特别是中老年人,生活日復一日刻板少變,十年、二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彷彿一轉眼就到了人生的盡頭。所以,縱觀一生,我們在主觀感覺上,時間並非均速前進的,不但有加速,而且是非均加速。
追求變化是人的天性
「時間在延長」的這種主觀感覺,首先來自於一個「變」字。追求變化是人的天性,例如周圍環境和塲景的變化,住所和工作的變化等等。變化可以使人經常接觸新的事物,不斷產生新鲜感、好奇感和興奮感。因為有變化,我們才能够在單位時間内經歷更多的事,獲得多種多樣的感情體驗,因而會覺得生活豐富多彩,時間過得飽满而充實。這些無疑會使人覺得時間在延長,生命更有意義。
不變的環境和場景,則會使人的感官變得麻木遲鈍。小而言之,例如我們的觸覺會因為長時間一動不動地停留在被觸摸的物體上而感覺不到該物體的存在。視覺、味覺、嗅覺乃至一切有關感知的心理活動也莫不如此。近代工業生產管理專家研究發現,哪怕是把作息時間和照明狀況之類作微小改變,也能對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美國人喜歡搬家、喜歡變換工作、喜歡旅遊、喜歡接觸新事物、喜歡結交新朋友、喜歡聽到新消息,甚至不管這個新消息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美國人性格直率坦誠、表裏如一,心裏喜歡甚麽,就會表現在行動上。他們的這些喜愛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喜愛,説明了求新、求變、求異乃是人類共通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我們經常讚賞某人做某事「數十年如一日」,實際上讚賞的乃是某人的自我犧牲精神。為了某個崇高事業或個人興趣而寧可過著數十年不變的單調生活,這是常人所難以做到的。「數十年如一日」本是溢美之詞,但若單從字面上看,這個溢美之詞卻也在不經意間對「不變會使生命縮短」這種主觀感覺作了極度的誇張。
傳統觀念認為,老年人的生活應該閒適無為,平静如水,含飴弄孫,頤養天年。試問,這樣平静而又刻板的生活方式,豈能不讓老年人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一下就到了人生盡頭?實際上,中老年羣體是一個最多樣化的複雜羣體(參見本刊第 53 期《中老年群體多面觀》一文),個體之間差異很大;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中老年人内心都希望生活多些變化,少些平淡。
中老年人的老小孩心態
俗話説「老小孩」,説的是老年人重返兒童的愛瘋、愛玩心態。蘇軾在其《江城子》一詞中起句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掣蒼……」,抒發的正是他那種熱愛生活的少年狂氣。許多中老年人雖有老小孩心態,但囿於傳統,碍於老人的「尊嚴」,不願表露出來。社會對老年人羣中的這種老小孩心態應該有充分考慮,對其能量之大應該有足够估計。譬如説,社區老年中心舉辦的活動,如果能多樣化一些、活動强度大一些,例如開辦稍正規一點而不是過分簡化的瑜伽班或太極拳班之類,组織稍遠一點的半乘車、半徒步旅游活動,開辦低收費或免收費的交誼舞學習班或拉丁舞學習班之類,一定會受到廣大中老年人、特别是體力和健康狀況較好的中老年人的歡迎,將會吸引更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老年中心的活動中來。在國内,許多露天舞蹈學習班收費都是非常低的,不是按小時收費,而是只要一次交 200—300 元(約合 30—50 美元),就可以每天學,一直學下去,而且老師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教學認真,講解细致,所以參加人數之多,簡直出乎想像。此種現象,説明國内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由保守走向開放,同時還隱隱透露出國内這一代中老年人所特有的一種補償心態。他們想把年青時所失去的東西,在這改革開放的年代補一點兒回來。
中老年人也愛追「新」求「動」
年青人喜歡四處活動,追逐新潮。中老年也愛追「新」求「動」,渴望生活中不斷發生變化,眼前不斷出現新的風景。「動」的含義很廣,我們這裏把「動」定義為「一切體位的原地變換和身體的空間移行」,小如改變體位、搖搖籃、玩轉椅、滑滑梯、盪鞦韆,乘過山車等等;大如行走、出行、逛街、爬山、登高、游泳、乘車船、坐飛機等等。喜「動」是人的天性。從剛落地的嬰兒到龍鍾老人乃至動物(註二),都能從「動」中獲得新奇感 —— 由於周圍環境瞬間變化的不可預期而產生驚喜感和心理、生理的愉悦感。以上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動」都能使人產生這種感覺。例如,很多人都愛乘車,北京實行老年人乘公車免費後,公車上的老年人猛増;許多人並非有事,而僅僅是為了獲得這種「動」的愉悦而寧可忍受車上的擁擠。
旅遊是上述各種大大小小「動」的綜合,所以是包括中老年在内的所有人的最愛。旅遊有窮遊、野遊和富遊之分,作者更喜歡閒雲野鶴般的窮遊和野遊,更喜歡跋山涉水,四處遊蕩。這是因為窮遊和野遊不但比富遊省錢得多,而且更能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體驗人生,更自由、更隨意、也更有趣。老年朋友是否有同感呢?
老人也需要獨立和自由
歷史在前進,觀念在更新,那種以幾世同堂的大家庭作為老年人修來的福分,已成為翻過一頁的歷史。幾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對老年人來説,並不是福分,而是一種束縛。當然,對年輕人來説,就更是一種束縛了。當代的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和自由活動天地。我相信,這是大多數中老年人的共同心聲。我曾參加過一次養老院徵詢意見會,當主持人向六十多位與會中老年人問及最希望養老院做到的是甚麽時,最多的回答不是「照顧好些」,也不是「收費低些」,而是「生活自由些」,也就是希望養老院不要定下太多的框框條條限制老人的自由。這些框框條條可能是出於對老人的健康和安全的關心,但老年人寧可不要這種關心,祇要少些束縛、多些自由就好。這裏我忽然想起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1828 — 1910)在其八十二歲時離家出走的故事。出走的原因有各種説法,我認為不管是甚麽原因、甚麽説法,最後總是會歸結到他渴望擺脱覊絆獲得自由這一點上。出走的結果是他在離家十天後,因天氣太寒冷而病死了。也許他在出走時已經估計到出現這個結果的可能性,可是他還是動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