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現代庖丁解牛美國版

辛卯(2011)年初冬,某日早上七時,在友人陪同下,來到一座位於美國北加州的私人農場。此時天還是黑朦朦的,約莫可見幾個工人,正忙著把三頭黑色安格斯牛(Black Angus)趕入圍欄。可憐的牛兒似乎知道大限將至,一反平日溫順性情,就是不肯乖乖就範。至於為什麼殺一頭牛,卻要同時把三頭牛關進圍欄?據說,這是欺敵策略,避免孤單一隻牛拚死做困獸之鬥。

人獸糾纏約莫半個多鐘頭,總算把牛趕進圍欄。這時從中加州請來的屠夫,才提起獵槍走近圍欄。站在十餘英尺外的我,清楚地聽見一聲槍響,黑黝黝的牛應聲倒地。這時,工人才把另外兩隻陪斬的牛趕回牧場。

雖天色依然暗淡,仍可見到中槍的牛四腿不斷抽搐;牠那低沈地悲鳴聲聲入耳,令人大為不忍。天亮後,倒在地上的牛像塊隆起的黑色岩石,牛頸處有碗大傷口,但草地上僅有少量血跡,整個場景並未顯現「鮮血淋漓,令人不忍卒睹」。

洋屠夫從他的小卡車(是輛特製的 Pickup,車上裝有電動吊掛設備,電鋸,照明燈具,另外各種刀具一應俱全)取出專用服裝 – 橡膠製連身衣褲與靴子,穿戴整齊後,手持利刃(長約 8 英寸),先把四條腿自膝部切下;接著,把牛腹朝天開始剝皮。別看不起那把長不盈尺的小刀,由屠夫操刀的手法來看,這刀確是鋒利無比。武俠小說裡形容寶劍鋒利,說是斬金截鐵,吹毛斷髮,差不多就這意思吧。

這位現代庖丁,不疾不徐地把牛腹從頸部一路往下切割,絲毫不費力氣地就將腹部切開,露出白花花的脂肪層。然後順著皮下脂肪層,向左右兩邊將牛皮與肉分開。腹部處理完成,再利用吊車,將牛頭下尾上吊起,繼續剝除外皮。之後,剖開腹部取出內臟,除了牛心與牛肝,其它內臟因後續處理困難,全交給屠夫帶走。剛剛剖開腹腔時,赫然見一球狀物,這原來是牛肚,因胃中還有未消化的草料,故呈滾圓形狀。

待內臟全部取出;此時,屠夫從車上取來電鋸,先將屠體由上而下鋸成左右兩大塊,接著橫向再鋸一刀。一頭安格斯黑牛,就此成為白花花的牛肉啦!解牛過程中,所有廢棄物,包含主人不要的五臟六腑,全由屠夫帶走。是以現場在天亮後,僅看到少量血跡,不知者,絕想不到此處曾經是庖丁解牛之地。

四大塊牛肉,則由工作人員運至市區屠宰商(Butcher Shop)專門處理各種肉品的冷凍庫儲藏。經過約 15 天的冷藏,牛肉才能熟成,主人自此始能享受自家飼養,未經育肥的有機牛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洋屠夫。這位白種專業人士,年約六十上下,屠宰過程中老神在在的神態,慢條斯理的手法,使我馬上聯想起《莊子.養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按,庖丁者,姓丁的廚師也)。

文章裡描述庖丁對文惠君敘述如何用刀的情景,尤其是成語「遊刃有餘」更能精確形容洋屠夫的專業工夫。《莊子.養生主》篇是這麼形容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這段是說庖丁殺牛的時候,只要用手一觸,輕握著刀,膝一靠,就能聽到皮和骨頭分離的聲音。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這段是說牛的骨頭關節處有間隙,而我的刀磨得非常鋒利。用這薄薄的刀切關節間的空隙,可說是綽綽有餘,是非常輕鬆的事。這是《游刃有餘》成語最早出處,但這句成語在今天的用法和意義已經延伸為處事順乎自然,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雖然殺牛場景絕非賞心悅目之事,然而有機會見識這種平常難得一見,但卻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亦屬難能可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