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是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我出生在武漢、讀書在武漢,不論我住在那裡,就算是我已經移民美國加州,但是我的故鄉永遠是武漢。
武漢有很多名勝古蹟,我最喜愛的是黃鶴樓。黃鶴樓有很多古人題的詩,我最喜愛的是崔顥的《黃鶴樓》詩。
我喜愛黃鶴樓,因為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天下江山第一樓,它是亭臺、樓閣的典範,古典建築的精華。又因為它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建築物之一,歷史最久的建築物,它是武漢地區一千七百多年滄桑變化的見證者,武漢三鎮永遠不可代替的城標。
我喜愛崔顥的《黃鶴樓》詩,因為它曾使李白擱筆,曾被古代詩論家推崇為唐詩七律第一,它千古流傳,成千古絕唱。又因為它用昔人、黃鶴、白雲巧妙反映此地的神話和歷史,用晴川、芳草、煙波生動描繪此地的地理和風光,它是意境高遠和內含豐富的傑作,吊古懷鄉的佳品。
可嘆的是,我在武漢讀書時,舊黃鶴樓(清同治七年重建的)已在六十多年前被大火燒毀,新黃鶴樓(1983 年新建的)在三十多年後才重新建成。那時未有黃鶴樓可看,只能看到黃鶴樓遺址上及其附近的一些清末建築物,以及遺存下來的清同治黃鶴樓照片和依此製作的模型,還有散記在文史書籍中有關黃鶴樓的一些記載。
那時還未有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長江大橋,蛇山磯頭直逼江邊,磯頭上面便是古代黃鶴樓遺址所在地,古代黃鶴樓是臨江而建的。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 223 年),因建於古名黃鵠山(明末以後才改名蛇山)的黃鵠磯上,初名黃鶴樓,是同時同山修建的屯兵用的夏口城前面的軍事瞭望樓。赤壁大戰之後,三國鼎立,荊州先被魏、蜀、吳分割,後為吳、魏對峙,孫權便在古名夏口的漢水入江口(因漢水下游和江漢間的夏水同口入江,故名夏口)對岸修建了夏口城和黃鵠樓,用以防禦魏軍。西晉統一中國之後,這座軍事用的黃鵠樓便變成遊人用以登高眺遠的樓了。加上仙人黃鶴的神話故事之後,黃鵠樓便改名成黃鶴樓了。又經過唐代詩人崔顥題詩和李白擱筆之後,黃鶴樓便成為名揚古今中外的天下江山第一樓了。以上四個階段,就是黃鶴樓的演變史。黃鶴樓從始建到現在,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多毀於亂世,多興於盛世,黃鶴樓的興毀史,也成了中國社會治亂史的一個見證。以清代為例,原來的黃鶴樓在咸豐六年(公元 1856 年)被清軍和太平軍的戰火燒毀了,同治七年(公元 1868 年)重建後,光緒十年(公元 1884 年)又被大火燒毀了,此後外患日重和國勢日衰,再也無心和無力重建了。
歷代黃鶴樓的風貌如何?雖未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載,把從六朝到唐代的一些文字記載中,從宋元明三代的繪畫中,從清代的紡織品圖案中,從清末所攝的照片和所製的模型中,可看出大致風貌,並看出相同和相異。共同的風貌是:三層樓、四方形、攢尖頂、飛重檐、木結構(因為是木結構,所以易毀於戰火和大火,且易腐朽,故多次毀壞)。不同的風貌是:唐樓寧靜致遠,宋樓雄偉渾厚,元樓堂皇富麗,明樓明朗雋秀,清樓平淡清幽。古代黃鶴樓都早已先後毀去,只能在文史資料中作一些神遊而己。
古代黃鶴樓遺址上,清末因無心和無力重建黃鶴樓,光緒三十年(公元 1904 年)湖北巡撫端方在遺扯上,仿西洋建築式樣,修建了一座警鐘樓,用以瞭望全城火警,不僅使黃鶴樓面目全非,而且作用也完全不同了,也許因黃鶴樓被火燒得太多了,將遺址作火警之用。民國成立以後,因袁世凱竊國和北洋軍閥統治,不可能重建黃鶴樓,警鐘樓也不再作火警之用了,有人將之改作飯館,取名「純陽酒樓」,雖然又有遊人進出了,但只是進去吃飯。黃鶴樓的名氣太大,人們不可能未有黃鶴樓,便將警鐘樓後面不遠的,光緒三十三年(公元 1907 年)湖北軍界學界為了歌頌已經調京的前湖廣總督張之洞治鄂有功,集資修建的由張之洞取名的「奧略樓」,看成是黃鶴樓,因為此樓與黃鶴樓有一些相似之處,又仿懸掛與黃鶴樓有聯繫的匾額和對聯。都把它當成黃鶴樓,說明黃鶴樓是廣大人民的共同需要。
自古以來,很多人登上黃鶴樓,不論是詩人或不是詩人,都會想起和唸起崔顥的《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它不愧是曾使李白擱筆的唐詩七律第一,它音韻爽朗,色彩鮮明,意境高遠,內含豐富,把黃鶴樓的歷史傳說和地理風光一筆寫盡。它使黃鶴樓揚名古今中外,黃鶴樓也使它流傳千古,詩與樓已溶合一起,登樓吟詩就自然而然了。我在學校學過此詩,自然也會吟,但看到樓去景非的情況,不自禁地改吟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不餘黃鶴樓。 黃鶴樓去不復返,白雲下面空悠悠。」我改動了四個字,是對黃鶴樓未重建的無限慨嘆!我知道黃鶴樓的重建,要待太平盛世的出現。我便站在黃鶴樓遺址旁,仰頭對蒼天白雲喊道:「太平盛世早日出現吧!讓黃鶴樓早日重建。」
早在北伐勝利時,我家的長輩們就認為中國將從此出現盛世,我家住在離黃鶴樓遺址不遠的街上,希望出門不遠就可以望到重建的黃鶴樓。那時我還沒有出生,我出生長到能聽懂大人講話時,我母親就不止一次對我說:「等你長大懂事了,黃鶴樓重建了,我帶你上蛇山,登黃鶴樓。」但是北伐勝利以後,卻爆發了十年國共內戰、八年抗日戰爭、又三年國共內戰,不斷的戰火燒毀了許多的建築,黃鶴樓還能在戰火紛飛中重建起來嗎?所以我直到長大成人,能讀懂崔顥的《黃鶴樓》詩了,多次上蛇山,就是未有重建的黃鶴樓。
1949 年國共內戰結束之後,很多人又以為中國會出現太平盛世,我離開了學校、離開了武漢,到武漢上面的江漢平原工作去了,想為中國的太平盛世貢獻自己的青春年華。雖然我不在武漢居住了,仍希望故鄉的蛇山上早日有重建的黃鶴樓。誰知緊跟而來的是一連串的階級鬥爭、狂熱的大耀進和掃蕩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人與物都遭到劫難,許多古建築都受到破壞,黃鶴樓還能在橫掃封、資、修的大鬥爭中重建嗎?未有盼到黃鶴樓的重建,我還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三反份子,被關進專關「牛鬼蛇神」的「牛棚」十年,我在「牛棚」有時想道:「黃鶴樓未有重建也好,不然也難免一劫!」
直到 1979 年改革開放後,中國才出現了走向太平盛世的轉機,階級鬥爭停止了,經濟建設上路了,隨著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也上路了。早已消失的黃鶴樓,終於在 1981 年至 1985 年重新修建起來了。早在 1955 年至 1957 年修建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長江大橋時,為了修建武昌引橋,將蛇山磯頭上古代黃鶴樓遺址上的警鐘樓和後面的奧略樓等建築物拆除或移走,將磯頭夷平為武昌引橋的路基。故新黃鶴樓建在離江邊原遺址約一公里處,此距離相當於此處的長江寬度,但新址比原遺址高,是蛇山最高處。新黃鶴樓離長江遠了,地勢高了,所以在武漢三鎮沿江的許多地方,都能一眼望到新黃鶴樓的豐姿。
新黃鶴樓建成不久,我和我的家人專程到武漢遊新黃鶴樓,我們從外到內,從下到上,從近到遠,把新黃鶴樓和周邊的風光看了個夠。先從外面看起吧!新黃鶴樓為五層樓,比古代黃鶴樓高兩層,四邊套八邊形,也顯得更莊重,樓頂安一葫蘆形寶頂,層層向四角飛三翹檐,頂層四面起牌樓,分別懸掛四塊匾額:西對長江為「黃鶴樓」,北為「北斗平臨」,東為「楚天極目」,南為「南維高拱」,說明它面對長江,表示它位比天高和一目千里。每層樓有外廊,供遊人憑欄眺望。底層比古樓底層各寬一倍,底層正門匾額為「氣吞雲夢」。樓下有臺基,環以花式欄板。樓前有黃鶴歸來的銅製雕塑,揭示樓的主題和散佈吉祥之氣。樓的周圍依山就勢,築有牌坊、亭台、詩碑廊等建築,其間配置堆石造景,植以蒼松翠柏,形成了以黃鶴樓為主體的仿古建築群。新黃鶴樓的增改部份中,有兩處值得一提,一是新黃鶴樓整個屋面覆以金黃色琉璃,這是黃鶴色彩和尊貴色彩,大大增加了新黃鶴樓的神趣和地位;二是新黃鶴樓採用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這是防火和防腐,大大增加了新黃鶴樓的抗災能力和使用壽命。以上都是新黃鶴樓的外觀,和歷代黃鶴樓的風貌比較起來,它的風貌是:宏偉秀麗。
再從內部來看吧!層層內容和風格都不相同,給遊人以多種享受。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正面牆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以浪漫的壁畫和豪壯的楹聯介紹此樓的總來歷和大環境。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是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一幅是「周瑜設宴」。以現實的樓記和形象的壁畫介紹此樓的興廢沿革和名人佚事。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崔顥、李白、白居易等的「繡像畫」,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又以畫和詩介紹使此樓揚名天下的名人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人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以上便是新黃鶴樓內部從下到上的裝飾,如果說新黃鶴樓外部遊覽是現實的風貌遊,那內部觀賞則是歷史的書畫遊,兩者相加就成了完整的黃鶴遊了。
再從樓內到外廊從近到遠眺望吧!先看新黃鶴樓所在的蛇山兩側,左側是長江大橋的公路引橋,右側是長江大橋的鐵路引橋,借用古詩「車如流水馬如龍」,兩側分別是汽車如流水,火車如龍。從蛇山向兩邊遠望,只見馬路縱橫,高樓林立,車流人潮,一片走向現代化的城市景象。蛇山和武昌的景象,和崔顥詩「此地空餘黃鶴樓」的孤寂景象完全不同。再看長江對岸,漢口、漢陽已都是武漢的繁華市區,雖然街道看不清晰,但高樓還能歷歷在目,這和崔顥詩時未有漢口(明代成化以後才開始出現漢口)只有漢陽樹的冷落景象也完全不同。再看大江當中,一橋(現已有六橋)飛架東西(而非南北),客貨輪往來不息,芳草萋萋的鸚鵡洲早已成為漢陽一條鸚鵡大道,這和崔顥詩「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淒涼景象也完全不同。以上在新黃鶴樓上從近到遠的眺望,如果說新黃鶴樓的變化是繼往開來的變化,那黃鶴樓所在地區的變化則是天翻地覆的大變化,我們的黃鶴樓遊和古人的黃鶴樓遊就不可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