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認識篆書

認識篆書

東周以後之彝器銘刻,經數百年的演變,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從不規則的形態而漸歸於規則的弧形圓寫;從方峻的筆劃變為勻稱的線條。而弧形圓與勻稱的曲線便是篆書基本條件。

我們所習稱的大篆與小篆,大體而言「大篆」是指西周後期至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的字體;而「小篆」則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制定的標準字體。周、秦之間,舒暢流動而有變化之秦公殷與古茂渾勁、莊重端凝之石鼓文,皆屬大篆。亦有書寫比較放任自由之文字,筆畫粗細不一,字形大小參差。如春秋時代侯馬盟書與戰國時期楚國帛書,皆屬於篆書形體。

秦代通行之小篆,秦丞相李斯所創,是從大篆省改而來。運筆曲線圓轉,結體謹嚴,筆畫粗細相同。圓勁停勻,結字分間平均,形態左右對稱,呈長方形,工整綿密,如泰山刻石,嶧山刻石。後漢許慎,即以小篆為主要依據,編著《說文解字》十五卷,推論六書的義理,為後世研究文字學所宗。古今書家,亦多從小篆下過功夫,法其豎直平正,而後旁及漢魏諸刻與晉唐名跡,體其點劃變化。康有為論書謂:「精於篆者能豎,精於隸者能劃精於行者點。」唐柳公權的筆諫所謂:「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漢代篆書,承秦之餘緒,而又欲自出新裁,故篆意時有變化,至唐代始復勻整婉通的風格。論者謂以方整筆法入篆的稱為「漢篆」,以圓筆意入篆的稱為「秦篆」。筆劃極細而勻整的稱為「鐵線篆」。至於「玉筋篆」,則為工整勻亭小篆的通稱。

唐李陽冰以篆書聞名,《三墳記》是為代表作。宋元明及清初,盛行帖學,篆書難得一見。到了清朝中葉,考古之風復熾,篆書始為世重。研究《說文解字》及青銅器銘文,成為時尚,學者也多喜習篆書。著名者如《說文》四大家之一的桂馥,《說文古籀補》的作者吳大澂,被尊為碑學典範的鄧石如,寫石鼓文著稱的吳昌碩,均為篆書名家。

學習寫篆書,先要識篆字,必須讀《說文解字》。學寫大篆,先要懂得金文及甲骨文方面的常識。也就是說,先要識得篆字,然後才能寫篆書,再進一步把篆字寫好。列出幾種篆書必備碑本:

(一)石鼓文 – 春秋戰國之際的秦刻石,其字結體繁似西周銘文,當即所謂「籀文」。但其筆劃粗細較均勻似小篆,是秦系文字的正統,秦小篆的祖先。石鼓文全部是十個鼓形的石碣。此刻石內容為四言詩,記述秦君遊獵之事。唐時於陝西陳倉出土。字體較方,字大約四公分見方,是我國最古老石刻文字之一。石刻行列整齊,結體方形,筆劃遒勁。其書法風格端莊凝重,和穆雍容,古樸雄渾。石鼓文最好的拓本是明安國所藏宋拓本《先鋒》、《中權》、《後勁》三種版本。

(二)泰山刻石 –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 219 年)巡狩時刻於泰山頂上,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此刻書法渾厚淳古,筆法圓轉婉通,結構勻稱開張,為小篆正宗。明嘉靖時,刻石尚存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遇火,現僅存九字,殘石現存山東泰安岱廟。以明代安國所藏宋拓一百六十五字本為最古。

(三)嶧山石刻 – 傳為李斯所書,於西元前 219 年,秦始皇帝二十八年登嶧山時所刻。原石唐時遇火毀壞。宋淳化四年(西元 993 年)鄭文寶得徐鉉臨本,摹刻於長安,稱為長安本,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其書法圓勁婉暢,結體工巧,筆劃細長號稱「鐵線篆」,是秦代小篆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