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腦中風

現今世人主要的三大死因是癌症、心臟病及腦中風,而其中又以腦中風最受醫界敬畏。雖然它排列在死因的第三順位,且死亡率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其卻有極高的機率伴隨有長期且繁瑣的後遺症,不僅使患者本身受苦,更連累家庭及帶給社會沈重的負擔。這種病症隨著年齡的增高,罹患率亦有增加的趨勢。如今社會人口老年化,今後患者勢必有增無減,可能會對醫療、社會及經濟造成某種程度的壓力。

腦中風可分成腦梗塞、腦出血及蛛網膜下出血三大類。依據最近的病例統計,其中以腦梗塞居大多數,約佔七成。過去以與高血壓有密切關係的腦出血的病例較多,但近年來因對高血壓的治療有明顯的進步,因而腦出血的的情況已有顯著的減少。但目前以由脂質異常症(血液中的壞膽固醇 LDL 或中性脂肪過多的狀態)、糖尿病及肥胖症等而引起的腦梗塞的病例居領先地位。

原來腦梗塞及腦出血都是由生活習慣而引起的病症。至於蛛網膜下出血就和生活習慣沒有直接關係;其症狀也有差別,它係腦內的腦動脈血管所存在小小腫瘤破裂所引起,其特色是突然發生激烈頭疼,而且死亡率奇高,但其發生的病例不多,約佔全部腦中風病例的一成以下。

診斷上述三種腦中風最簡便的方法是腦部的電腦斷層掃描(X-ray CT scan),就是腦部橫向分層掃描相片上若有部位呈黑暗色,就表示腦梗塞;淺白色,則是腦出血的痕跡。至於蛛網膜下出血也會呈現淺白色,但不是出現在腦內,而是在包圍腦的三層薄膜(軟膜、珠膜及硬膜)的蛛網膜下部出血,所以腦的表面或間隙就看起來比較淺白。三種症狀在 CT 畫面上的差異,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查看就一目瞭然,誤診的機會很小。

腦梗塞可再細分成粥腫血栓性梗塞、微孔梗塞及心塞栓性梗塞三種,粥腫血栓性梗塞係腦中的粗大動脈受膽固醇等的脂質積聚引起血管內壁粥樣硬化,使血管內部逐漸狹窄成粥腫(Atheroma),致產生血栓堵塞血流。微孔梗塞係腦內的微小動脈(其直徑約數百微米,1 micro = 0.001 mm)的血流無法順暢,致到處產生微小病巢的症狀。至於心塞栓性梗塞則像其病名,它的發生不在腦內而是心臟的毛病造成腦的梗塞,因而有一些人把它稱為心源性腦塞栓症,就是在心臟內形成的血栓流到腦而突然發生堵塞的急性症。

所有腦梗塞中究竟那一種症狀較多?因各國或民族的生活習慣不同(且同一國度中都市與鄉下也有分別)而有差異。以前是以和高血壓有關的微孔梗塞佔多數,但近年來已開發國家及都市住民的粥腫血栓性梗塞,已快速超過其他兩種症狀。至於以地域別的危險因素的分佈可以看出,高血壓、糖尿病及脂質異常症的三大因素中,高血壓仍為最大的危險因素,一直沒有變化。且不論任何地域,腦梗塞患者中約有 60% 兼有高血壓的合併症,其次糖尿病約佔 25%;但另有若干大都市除這些外,其尚有脂質異常症較其他地方高出 21%–25% 之多。通常都市區腦梗塞患者其壞膽固醇(LDL)值或中性脂肪值普遍較高,這與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連,其中某些食物會助長動脈硬化,造成粥腫血栓性梗塞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

從上述所得到的結論是:腦梗塞的禍首是血栓。因此腦梗塞急性期的藥物療法通常先採用抗血栓療法,就是阻止血栓的生成及增大。它主要包括:抗血小板療法、抗凝固療法及血栓溶解療法。血小板是血液的成分之一,有凝固血液的作用。像我們受傷流血時,血小板就會自動凝固造成血栓而封閉傷口以阻止繼續流血;但它若在血管內凝集,就形成血栓而阻礙腦或心臟的血流,而引起腦梗塞或心肌梗塞。一般想要預防血小板的凝結,多數選擇抗血小板療法,通常以使用阿斯匹林類為主。

血液中除血小板外,尚有其他多種有凝固作用的成分,通常使用肝磷脂(Heparin)類等治療。至於血栓溶解療法就是將已形成的血栓加以溶化及排除,最近推出的新開發藥 tPA(一種溶栓劑)在醫界的評價很高,頗受重視。其他有關腦梗塞急性期的藥物療法有腦保護療法、抗浮腫療法及血液稀釋療法等。腦保護療法係防止已被堵塞的血管周圍的組織發生壞死的療法;抗浮腫療法是除去腦的腫脹措施,一般採用 10% 的三元醇(Glycerol,甘油)系列藥品為主;血液稀釋療法係將血液的粘稠度稀釋的方法,主要使用聚合葡萄糖(Dextran)製劑為主。

為何心臟會出現血栓?其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一種心律不整的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若其速度超出正常的五倍以上時,脈拍就完全變成不規則,叫做絕對性心律不整。這時就導致心房內血流無法有效且正常的移動,因而就易產生血栓。調查資料顯示,曾罹患腦梗塞的中、青年人同時有心房顫動合併症的比較少見,但凡超出七、八十歲以上的高齡者,三成以上皆有心房顫動的問題,年事越高,罹患的機率愈大。罹患心源性腦梗塞者,較容易引起重度腦梗塞,其中不乏只發病一次就落入昏睡狀態,甚至死亡者也很多。故適宜的預防非常重要。

三、四十年前,凡碰到腦梗塞重症患者時,大多無法立刻下手處理,只能讓患者保持安靜,待症狀穩定後才進行復健措施;那一代人大都認為腦細胞在血流停止後可能立刻死亡,因而無有效治療的餘地。但近年來研究發現,若出現腦梗塞的症狀時,腦細胞不會馬上死亡,除非血流完全停止。換言之,心臟停止後,腦在數分鐘就死亡。但腦梗塞時就不同,雖然血管堵塞,但其梢端的血流量不一定完全歸零;雖然流量不多,但仍有微量血液還在流通。在這種狀態下腦機能雖然已停止,但還沒有完全死亡。這種假死狀態屬灰色區域(醫界將它稱為半陰影 Penumbra,本來係天文學用語,是日蝕、月蝕時所出現的半影),通常還能維持數小時之久。

一般腦細胞完全死亡後,其周圍將會產生新的半陰影,就是病變的擴展。因而在出現症狀的最初數小時以內如作適當的搶救,即是在半陰影的部位設法將血流再度啟開就能恢復;但如血流未能再度開啟,則隨著時間的過去,腦梗塞的部分將會擴大而終至無法挽回生命。

目前醫學界將該急救時間再配合 tPA 治療有效時間,目標訂位三小時以內。該時間的算法包括將患者送到醫院後至開始治療通常要一小時,因此從發病起至送到醫院就必須在二小時以內。在這種需在二小時之內將急症患者送到醫院多屬突發性心源塞栓性梗塞病例,其他如粥腫血栓性梗塞、微孔梗塞兩種較少見。

通常急救處設有 CT、MRI(核磁共振斷層攝影)等設備,用以查明究竟是腦梗塞或腦出血。CT 較簡便,若僅作頭部攝影只需數分鐘,但判讀畫面,要由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才能勝任。至於 MRI,因規模較大且構造精密,能立即呈現血管變窄、堵塞或發生動脈瘤的正確位置,如因腦梗塞而造成腦已死亡的部分也能馬上顯示,近年來較資深醫師普遍愛用 MRI 攝影。若確實掌握病源,適時給予 tPA,就會有很好的療效。

其他還有一種叫做腦血管內療法,就是在血管內直接插入細管,直接將血栓溶解藥注入的方式。這種方法在心臟部位早已採用過,最近才應用在腦血管。通常這種細管要穿達血栓的位置需要相當的技巧及時間,但若順利到達,溶解血栓的時間將很快,成功的病例也常見。

至於腦中風的治療成果,經統計分類為完全沒有障礙者「0」級,輕度障礙的人列入「1」級,日常生活能自立者算成「2」級,以上三級合計約六成的人可說是恢復狀態良好;另外約三成的患者事後需要旁人照顧生活,其餘不到一成的人,不幸病重死亡。

最後我們簡述如何預防腦中風。就是在生活習慣上:不要食用過多、飲酒過多、吸煙過多、工作過多(受壓力緊張)及怠惰過多(運動不足)等五項過多,以免造成高血壓、糖尿病、脂質異常或肥胖等導致引起腦中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