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是一種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疾病,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眾遭到腦中風的打擊。目前在美國,腦中風在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三,亦為台灣地區的第二大死因。許多腦中風的患者,會留下肢體、語言、吞嚥、溝通及心理上的障礙,不僅生活自理與工作能力大受影響,甚至需要家人或安養機構的專責照護。對於個人、家庭或社會都是很大的負擔。然而,在腦中風之後,即使仍然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患者常可因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而將所餘的功能發揮到最大,並避免許多後遺症的發生,這對患者本身或是家屬都會減輕許多的壓力。因此,腦中風之後的復健工作與預防是一樣的重要。
腦中風一般分為出血性與缺血性兩大類。出血性中風為腦血管破裂所引起,包括腦內出血與蜘蛛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風則為腦部動脈因血栓或其它因素阻塞導致腦細胞壞死。
腦中風的早期症狀包括:
(一)突發性的手、腳、或是臉麻木感,特別是單側發生時。
(二)突發性的意識不清或言語溝通困難。
(三)突發性的視力模糊。
(四)突發性的頭暈、走路不穩或動作不協調。
(五)原因不明的突發性頭痛。
如果懷疑有中風時,要立刻撥 911 尋求醫療協助。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目前已經發現有許多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吸煙、糖尿病、高膽固醇、心臟病等。只要早期發現以上危險因子並加以控制、適度的運動以及維持高纖低脂肪的良好飲食習慣,一般都可以減少發生中風的機會。
中風後的常見後遺症包括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語言障礙、吞嚥困難、步履不穩、眼睛視力喪失或視野缺損等,這些都可能會造成日後生活上的不便。經過統計,中風病人中,大約有 10% 可以恢復到幾乎和原來一樣,完全沒有什麼後遺症,而大概有 25% 有輕微的後遺症,像是動作不靈活、身上有些地方的感覺較為麻木、講話不流利、吞嚥稍許困難等症狀;另外大約有 40% 的病人會留下比較明顯的後遺症,像是明顯的肢體偏癱導致肢體痙攣及行走困難等。這些患者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積極的復健治療。最後大概約有 10% 左右患者需要別人的養護照顧,沒有辦法自己料理生活。而大約有 15% 的腦中風患者會死亡。
腦中風在急性發作之時,視病情的種類與輕重,大部分由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治療。在患者的病情穩定之後就要開始進行復健治療了,通常這是在神經症狀不再繼續惡化後的四十八小時左右開始,而不是等到患者出院靜養一段時間才進行,不然就會喪失了復健黃金期的時效。
一般而言,在患者病情穩定之後,復健科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狀況,教導照顧者幫病人做肢體的被動運動及正確的擺位方法,以預防急性期因肢體無力所造成的併發症。此外,復健科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設計患者的復健治療計劃,在容許的範圍下,儘早接受復健團隊的治療。若是患者的生理狀況穩定,可能會轉到復健病房,接受全方位的復健照顧。
復健科是一個團隊的治療,成員包括了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社會工作者及復健病房的護士,每個部門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缺一不可,這也就是復健科和其它不同的地方。在復健科醫師做出評估之後,會對患者的需要開出復健處方,讓各個部門開始著手進行治療工作,並常需依患者的病情進展修改治療計劃。
物理治療主要是針對患者的肢體及軀幹做治療,治療師會對不同狀況的患者進行不同的治療,例如以各種技巧促進肢體的活動、施以被動關節運動預防關節攣縮的發生、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行走訓練等,讓病人慢慢由躺而坐,由坐而站,進而自行步行。而職能治療師的工作,主要是訓練患者的上肢功能、認知功能訓練,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的訓練,並在一些情況下幫助患者做回到工作之前的職業訓練。另外,若是患者需要做支架等輔具,這也是職能治療師的工作之一。若是患者有語言或吞嚥的障礙,則語言治療師的角色就很重要了,他們可以教導患者的口舌肌肉運用、失語症患者與人溝通的方式、甚至喝水進食的吞嚥技巧等,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
此外,腦中風是一個猝發的病變,往往對患者的心理、家庭經濟負擔、家人心理的接受等,都造成很大的衝擊。這些方面,則需要心理師及社工人員的積極介入,以幫助患者及家屬渡過身心的煎熬。以上的種種,在一個完整的復健科團隊中都需要具備的。
隨著內、外科治療的進步,患者在急性中風期存活下來的機會也越來越大,因此,復健治療也就越顯得重要。在治療的黃金期間,復健治療的積極參與,對患者是十分重要而且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