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紫砂新韻 —— 高德芝與紫砂壺

紫砂新韻 —— 高德芝與紫砂壺

手持紫砂壺的高德芝先生

釋文:紫砂新韻(上),茶香在壺(中),享福壺(下)

今年春節,我去已過九十歲高齡的姑父高德芝家拜年。老人家非常高興,一番寒暄問候,他樂呵呵地拿出一件特意製作的紫砂牛。這紫砂牛是個擺件,像頭臥在河中的水牛。姑父說:「吃飯的時候可以用來擱筷子,寫字的時也可擱筆用。」他托我轉給我的女兒作為新年的禮物。我女兒屬牛,現在美國洛杉磯工作,姑父希望她健健康康地成長,也祝福她事業如牛!

姑父高德芝,1930 年生於冮蘇宜興蜀山上袁村(今紫砂村)。那裡是個世代做紫砂壺的地方,他們村裡更是家家戶戶做壺為生。姑父童年學藝,十三歲就開始做紫砂壺。據說當時為了生計,每天要做數十把茶壺。十七歲時,他拜同村民國紫砂大家王寅春為師,開闊了視野,為以後創作打下了基礎。之後,高德芝從事陶瓷、耐火材料方面的生產科研,曾多次參與重大的國家科研項目和技術攻關,成績卓著。1960 年成為國務院特授的工程師。

退而不休,勇於創新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姑丈退休了,他沒像許多人那樣去安享晚年,而是重拾紫砂陶藝。他回到宜興紫砂四廠工作,得顧景舟、顧紹培、王石耕、沈漢生等多位名家好友指點,並一道切磋合作,聯手創作了多個傳世作品。如被上海首屆東亞運動會組委收藏的「東亞運動會紀念壺」、「星光一號壺」、「星光二號壺」、「萬升壺」、「咏梅壺」、還有與譚泉海先生合作獲第六屆國際民間手工藝品金獎的「千禧瑞祥壺」等,而這個時期也是高德芝先生創作的高峰期。他先後為全運會、東亞運動會創作健身運動系列紫砂壺,有健身壺、鐵餅壺、足球壺、羽毛球壺等等,開創了運動壺系列的先河。其中,羽毛球壺獲得了第六屆國際民間手工藝金獎,該系列六套壺被組委會永久收藏。其他一些獲獎作品,也分別被中國茶葉博物館、上海鐵畫軒等機構收藏。1997 年,高德芝先生被宜興市授予「陶藝名家」稱號。

壺做得好不好,基本功是「光壺」(圖一)。光壺,就是圓形壺,稍不小心,燒製後壺會變形,蓋不合縫。因此特別難做,對手藝要求極高。姑父是位做光壺的高手,所作壺,光、圓、潤,蓋口嚴絲合縫。

圖一:光壺

圖二:2006 年西湖明珠壺

圖三:2000 年千禧壺

只要現場看過他製壺的人,都會稱讚他工作時的專注、眼神炯炯、手藝精巧、一絲不苟。他的壺,形狀獨特、意蘊和諧、線條老辣、氣韻樸實。他製壺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反復推敲,精益求精過程。姑父老而彌堅,爐火純青的壺藝已進入了身心合一的自然境界。

高德芝退休後長期住在杭州。杭州的自然山水、地理人文也常常成為他創作的題材。他先後創作了西湖「明珠壺」(圖二)、「龍井對壺」,為慶賀西泠印社金石申遺成功,他特意創作了彩色窯變的「金石壺」、「南宋禦街開街紀念壺」等。2000 年世紀之交,應時創作了「千禧壺」(圖三),2018 年西湖申遺,創作了「龍井壺」(圖四)和「三潭印月」壺(圖五,圖九)。

2022 年,亞運會將在中國杭州市舉行,高德芝又特意設計了「杭州亞運壺」初稿(圖六),圖中可見壺是「亞」字造型,2022 元素盡在壺嘴、壺頸、壺蓋、壺把之中。

高德芝對新壺創製充滿激情,他不斷探索,積極實踐的那股勁頭絲毫不亞於年輕人。高德芝決不簡單模仿,創新是他製壺的首要想法。

發現杭州紫砂泥

製作紫砂壺的材料以往一直是宜興紫砂礦土。高德芝晚年居住杭州。要做紫砂壺,來往宜興很不方便。能否就地取材呢?一次在杭州城南,他無意發現了幾塊岩石。這種石塊別人看來毫無特點,可姑父一見就激動了:「這是紫砂泥料!說不定能燒出上好的紫砂壺。」他第二天就帶工具上山採回原料,編上號碼,反覆實驗。他發現,杭州有些泥料比宜興的還好。

為尋找優質紫砂原料,他跑遍杭州附近的山山水水,先後在杭州城西、臨安、建德、桐廬等地發現了優質的紫砂岩石,找到了高品質的紫砂原料。

2007 年,他開始嘗試用杭州泥料燒製紫砂壺。

燒把好壺真不容易。生泥原料先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攤曬風化,然後粉碎、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用攪拌機攪拌成泥,再經過堆放陳化處理,然後真空提煉,這才得到熟泥。熟泥製壺坯,壺坯在高溫窯中燒四十八個小時,燒燒曬曬,再燒再曬,每道工序,都極為講究。一不留神,便前功盡棄。

圖四:龍井壺

圖五:「三潭印月」壺

圖六:杭州亞運紀念壺

2008 年,高德芝取了兩個樣品送往江蘇省陶研所分析,發現杭州紫砂泥的品質接近民國後期的宜興紫砂。至今高德芝已經完成了一百多件杭州泥料的紫砂壺作品,在 2010 年秋季,中國茶葉博物館專門為高德芝開辦了「發現杭州紫砂泥」特展。

與此同時,高德芝還嘗試「窯變」現象的實際應用。窯變就是燒制程序控制不同,壺身的顏色上下發生變化。他研製出窯變壺作品,其色亮如釉,紅黑相間,鴛鴦雙色,橙褐青自然過度。質地有呈金屬彩光或有銀灰光亮的,與原有的紫砂判若兩樣。其奇特之處,妙不可言。高德芝說,搞「窯變」只是一種新的追求,其機理複雜,難於把控,要成為一種成熟的工藝,還需要時間探索與實踐。圖七所示,就是產生「窯變」現象的「公道壺」,此壺以中國古代的「權」為造型,寓意「公道」。

姑父為人謙和,他自己說文化水平不高。但我看他作壺前的畫稿,直線曲線、紅線黑線、三角形、錐形、圓形設計稿,張張塗塗改改,苦心思索,讓人不由地心生佩服。

弘揚紫砂文化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最好的泡茶器具就是紫砂壺。它泡出來的茶味口感醇厚,過夜不腐。除此之外,紫砂壺形態多樣,古樸雅趣,可欣賞把玩,也具有收藏價值。

為了讓這門技藝後繼有人,高德芝在杭州手工藝活態館專門設了工作室,向參觀者展示紫砂壺技藝。幾年來,經常免費辦培訓班,在杭州手工藝活態館、杭州青少年宮、殘疾人聯合會向文化愛好者、青少年和殘疾朋友們傳授陶藝。

圖七:「公道壺」

圖八:窯變燒製的圓柱龍井壺

圖九:「三潭印月》套壺(一壺、一托、一杯、一蓋、一葫蘆裝飾)

高德芝不搞經商賣藝那一套。由於他的壺形獨特精到、自然流暢、渾樸大氣,深得紫砂壺收藏者的青睞。但他的作壺不追求商業價值,不進入商業流通領域銷售。北京收藏機構紫砂壺商家說,高德芝製作、沈漢生雕刻的「東亞體育之光」(1993 年作品)已經有買家出價十五萬到二十萬元左右。

不少海外僑胞,臺灣、港澳同胞及國內收藏家慕名而來,登門拜訪,上門求購。但他說給壺不是為了名利,是與紫砂愛好者與收藏者切磋交流。他的壺多有捐贈,是為了宣傳紫砂文化、介紹紫砂壺藝、發揚傳統文化。光有錢不懂紫砂的人,出高價也不賣。

「學之不如好之」

看著他,一個九十歲的老人,才思敏捷,手指靈巧,目光炯炯,能在手機上查資料、在手機上購物。製作紫砂用的工具、釉原料都是在互聯網上購買的,他的生活和作品始終緊跟著時代的步伐。

圖十:高德芝先生在做紫砂牛

我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他「不老」的原因:求知好學,執著專注,創新精神,不斷動手。他說,學紫砂不僅好玩,更多的是情趣,因為它需開動腦筋,設計作品,從而提高藝術涵養;因為它去觀察社會,做出與時代同步的作品;因為它與人交流,吸收別人的思想觀念,開闊眼界;因為它給別人快樂,也給自己帶來快樂。正如孔子曰:「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人到了樂意為之,就是一種境界。

姑父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樣。從姑父家出來,我似乎感覺人到晚年應該做些什麼:要有愛好,充實生活,快樂人生,做些有意義的事。人生有了所愛和追求,生活才能越加充實而更有意義。

所以說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是重要的,這是人的精神生活,且愛好也可陶冶情操。

人的愛好是要有基礎的。愛好是要培養的,因人而異的,做適合自己的事,且起步宜早不宜遲。

萬事開頭難,愛好是要執著的。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入門以後努力就有了方向。

愛好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文化水準高些,其作品境界就會更高。

還是那句中國老話: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我再加一句「快樂到老!」人的晚年應該怎樣過呢?高德芝老先生為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