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篆刻漫談

篆刻漫談

我國何時出現印章,很難考證。據說殷周時期已有印章存在,可惜未見確切證物,但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則較為可信。自秦漢起,皇帝使用者稱為璽,臣子及庶民所用者稱為印,印文多採用小篆,故至今仍稱刻印為篆刻。所以我們要學刻印,首先要學篆書,因很少用他種字體。但自1949 年以後,大陸卻普遍採用正楷,大概是為了一般老百姓較易瞭解的緣故。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大篆,因為小篆變化少,而大篆較為美觀且具韻味。

我在讀高中時,住所附近整條街都是刻印店鋪,我請師傅替我刻了一枚私章供日常應用。後來看多了,覺得刻印應該不難,於是買了一方印石,描上自己的名字,刻成私章。那是我刻的第一枚印章,可惜沒有保存下來,刻成什麼樣子,現在已沒有一點印象了。二十年前退休後,暇時常習書法,忽然又想起要刻印,於是買了一個印座,一把刻刀,一塊廉價印石,一本篆刻入門書,就動手刻了一個「譚」字。那塊石頭很硬,不容易刻,但總算在努力中完成了。現在看來,覺得還有一點味道。後來多次到大陸旅遊,買到了不同的印石、刻刀和參考書,興趣更加濃厚,也刻了幾個較為滿意的印章,常用來蓋在自己的書法習作上。但後來刻多了,發覺很損視力,就不敢再刻了。

我們讀印譜,看到古代的印章以白文者為多,尤以軍隊的官印似乎刻的很馬虎,藝術性不高,據說是因為在作戰時某位官員捐軀沙場,委任新的人選接替時,急於用印,乃趕緊刻好,供其上任應用,故較為潦草。

印章的材料,以玉、石、象牙、牛角、銅、木較為普遍。帝王、總統之印以玉刻成,故稱為玉璽,機關及官員多用銅印,普通百姓多用牛角和木料,而書畫家偏好石章,其中最名貴者如田黃石、雞血石,還不是一般人有能力購買的。以前青田石、壽山石很普遍,但現今較好的青田、壽山也不可多得了,而且價格也很高。

筆者收藏的玉章

筆者收藏的玉章

筆者自刻的石章

筆者自刻的石章

我自從學習書法和篆刻後,如遇到好的舊印章也喜歡收藏,尤其是著迷於玉章,一塊小小的白玉刻成美觀的印章,真是令人愛不釋手。謹鈐數方,與各位耆英老友共賞。

我學刻印,從未有老師指導,只能看印譜自行摸索。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亦會偷。我多看幾本印譜,不會刻印亦會摹。例如我看到一方「不知老之將至」,覺得很適合自己,但字數多不易刻,靈機一動,只刻「不知老」三字。我已八十有六,覺得「不知老」三字更為適當。我小時在家鄉戴過笠帽,又刻了一方「笠翁」石章,經常蓋在書法習作上。

一般文人多習琴棋書畫,其實有很多文人亦會篆刻。我自知距離文人之列甚遠,因為我不會彈琴、下棋、吟詩、作畫,但做一個書法和篆刻的粉絲,我是立志當定了,你信不信?

最後在這裡介紹幾位著名的篆刻家:

一﹒明代文彭(文徵明長子),他兼擅詩、書、畫,但以篆刻最有心得。以前有古董商向我推銷一枚他刻的印章,要價甚高,我覺得不可能是真品,所以沒有收藏。

二﹒清代鄧完白,字石如,也是書法家,為清末最著名隸書大家,亦有印譜傳世。

三﹒清代吳讓之,號稱書、畫、印三絕,書法印譜遺留甚多。

四﹒清代趙之謙,書畫印大家,遺印譜不少。

五﹒清代至民國之吳昌碩,詩、文、書、畫、印均擅長,書畫集及印譜傳世甚豐。

六﹒清末至近代之齊白石,年輕時為木匠,後苦學成書、畫、篆刻大家,其刀法獨特,不易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