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淺談書法(二十二):書法和氣韻

上一篇:淺談書法(二十一)

敬愛的耆老們:最近三年,幾乎每年舉行一次個人的書畫展,十分忙碌。從做中學,感覺到「書」與「畫」都和氣韻有關!筆者所知有限,認為寫時呼吸均勻保持了心平「氣」和的狀態,一字或數字完成之後,再蘸墨續寫。有人說:讀帖時不寫字,寫字時不看帖。如是看一筆寫一筆,其結果很可能是支離破碎的了!儘可能地一「氣」呵成才好。尤其寫草書時,有時候字間實在不宜稍息。

各位也許會問:如此這般,就可以氣韻生動了嗎?就可以高雅不已,成為妙品了嗎?慢來,慢來!且看我神交的道友吳君,他蒐羅了一十七位古今書法家、美學家的論述,寫了一篇《論氣》,可見這絕不是淺談之流。他在前言中提出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和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末了用姜夔續《書譜》所說:

一﹒人品高
二﹒師法古
三﹒筆紙佳
四﹒須一險勁

五﹒須高明
六﹒須潤澤
七﹒須向背得宜
八﹒須時出新意

緊接著,便談各代書法家之論氣,計有一十二位之多。現擇孫過庭所述:「……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又說「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其餘的大致說神氣、氣象、氣勢、感發、志氣、骨氣等等。不外乎下筆當以氣為主,氣到便力到。

第三節標的是「意在筆先」全在氣,簡言之:寫字要有「氣」,氣從熟得來 – 承開一意貫注,非行草綿連之謂,只是一個熟習 – 須熟後自知、不能先安排也。再簡單一點的描述:「胸有成竹」便是。

第四養氣,蘇轍云:「文不可學而能 ,氣可以養而至。」孟夫子說:善養吾浩然之氣。如何「養」氣?看起來很「玄」,說穿了倒也單純。清劉熙云:「書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字如其人而已。」當然,所養之氣應是「正氣」、「浩然之氣」,絕不是酒色財氣、一團邪氣、俗氣、霸氣、傲氣之氣。一讀祭姪稿,便見平原君忠肝義膽、悲憤填膺之氣;讀了文天祥正氣歌裡的太史簡、董狐筆、張良椎、蘇武節,這些忠義勇敢的人物視死如歸、大氣磅礡的那一股正氣究竟從哪來?吳君下了結論:嚴格說來,所謂外氣全靠運動輔助,內氣則有待本身之求學讀書所得。

筆者同意此一說法,若沒有父母師長教忠、教孝,若沒有孟母三遷,孟子不學無術,會成為亞聖嗎?所以,養氣,便在熟讀詩書。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既然詩、詞、歌、賦讀了一堆,氣也「華」了,偶然觸景生情寫了一幅《蘭亭敘》,這篇草稿塗塗改改,竟然成了傳家之寶,人也被譽為書聖了!您老打開神龍本瞧瞧,真的是氣韻生動!當然王羲之讀的是詩經、楚辭(那時還沒有唐詩宋詞)。

聽說溥心畬教授教畫,必先要求學生讀詩,詩情畫意,畫趣必高。原來溥老早年在西山苦讀,靈氣所致,故爾才氣縱橫。黃庭堅說:「書最重韻字,蓋俗氣未盡者,皆不足以言韻也。」

筆者個展數次,「自覺」滿堂塵俗之氣,蓋讀書太少又不能詩之故。各位耆老,筆者雖然自審沒有韻味,莫笑我修為不夠,目前已近九十,還可站馬步,心無旁騖,大筆一揮,振筆疾書,倒也自得其樂。吳君認為行筆運氣要多思考(這便是孔子說的學思並用),筆力來自中鋒,都是老生常談,各位喜愛翰墨的耆老久已熟知,就不必贅述了。

筆者最近讀到李茂祥道友根據筆陣圖「……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寫了一本書,書名《書道之秘》,研發出「先天太極八卦陰陽二勁全身運筆法」洋洋灑灑一十六章。言之成理。玆摘錄部分以供參攷:「……其中談論到骨氣,認為是書法藝術生命之根。當然,謝赫六法中第二項,骨法用筆便是。」李君認為構成書法藝術的條件很多,外在的:線條、間架、佈局、章法,墨色,鈐印……;內在的:天資、環境、理念、生活經驗、歷練、藝術涵養及個人道能道德品性素養等等,士人的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

「古之大家,莫不備此。」這話筆者不表同意。為甚麼?宋秦檜工書,宋體字便是他的創作,原名秦體。秦檜自詡,死後秦體仍流傳人間。後人認他為奸臣,廢秦改為「宋」體了。再說,蔡京原為蘇、黃、米、蔡宋朝四大書法家之一,後人認他是貪贓能手,打算改為他擅書的長子蔡攸。結果蔡攸的官聲更壞,為相時禍國殃民。於是,公推忠厚的蔡襄了。我實在佩服這位李道友,今古名人書論幾乎被蒐羅儘盡,太多了。何紹基說,清松年言,蘇東坡云,黃庭堅論,汪澐、朱玖瑩說,李瑞清、王概云、……不容細載,免得您老越看越煩。

我想吳道友的重點在如何運氣,貫注力量於筆鋒的方法。這點很重要。原來吳、李二位都採選了程瑤田 「書勢」中的說法,請您耐心看下去:「是故書成於筆,筆運于指,指運於腕,腕運於肘, 肘運於肩。肩也、腕也、指也,皆運於右體者也。而右體運于左體,左右體者,體之運於上者也,而上體則運於下體,下體者,兩足也,兩足著地,姆指下鉤,如屐之有齒,以刻於地也,然此謂下體之實也。下體之實矣,而後能運上體虛。然體有實焉者,實其左也,左體了現凝然據几,與下二相屬焉。由是三體之實 而運其在一體之虛;而右一體者乃至虛而至實者也 。」

各位耆老您看了許多虛實和者也!也許有點納悶,程氏主張先下鉤姆指(左右腳的大姆指),而後左體(包括左手)凝然據几。這便是重點。筆者書齡數十年,只知道馬步站穩,上體放鬆,下盤要穩,這和太極陰陽有關。有人說 「寫字」是一種中國功夫,其中道理看了程瑤田的說法才明白了。原來兩腳踏實在地,執筆便能平穩,力量自然能上達腰背兩臂,兩臂相稱時再以肩運肘,由腕而指,將全身之力運到毫端了!在來去虛實、動靜無跡之運筆下,寫出來的字,必然潔淨渾厚,自然有緻。氣韻是否生動?至少所運之氣盡在字中,是不是有韻味,那就要看造詣的深淺了。[下一篇:淺談書法(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