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書法與養生

書法可以養生,可以使人長壽,這早就為中國書畫史所證明。古人早就說過:「寫字益身。」中國自唐代至今活到八、九十甚至百歲的書畫家大有人在。

唐代書法家中,歐陽詢八十四、虞世南八十、顏真卿活到七十六、柳公權七十八歲。宋代書畫家的壽命短於唐代,蘇軾六十三、黃庭堅六十、書家兼畫家米芾五十七歲。元代趙孟頫六十八歲。明代畫家兼書法家董其昌八十二、文徵明九十歲。

清末、民國初年迄今,書畫家長壽現象更為顯著,吳昌碩八十三、黃賓鴻九十、張大千八十三、齊白石九十三,標準草書創立者于右任八十六歲。現在活躍在中國書壇、德高望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八十七、歐豪年八十歲。

就拿我們灣區很多書友來看,他們學書多年,除有很高的造詣外,也都很高壽。如俞方柏老先生,酷愛書畫,一百零一歲高齡還舉辦個人書畫展,費冠雲大姐熱愛書畫,臨池不輟,九十五高齡仍耳聰目明,手不顫抖。林丕侯九十三、毛肇駒八十二、譚海鳴八十五、李志潔八十一歲,還有很多高壽書家活躍在書壇。他們以書會友,修身養性,身心康健,全是得益於書畫。

去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岳川教授,作客中國中央電視臺「文明之旅」欄目,宏論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並且指出書法有益於健康,使人長壽的重要依據。他指出,中國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為三十九歲,僧人為六十六歲,書法家為七十九點九歲。我們發現,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活了八十九歲。他為什麼如此高壽?答案是:鍾情書法。乾隆皇帝嗜書如命,他把稀世墨寶集中在一個書房,名曰「三希堂」。這三稀之一就是書聖王羲之的名帖《快雪時晴帖》。乾隆帝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這信札大小的「時晴帖」上御批二十八處,直到他年邁眼花不能御批時,仍命他的大臣代他在帖上批註。一個國君對書法竟癡迷到如此程度,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縱觀歷代乃至今日的書畫家、書法愛好者真是壽星閃爍,令人高興。既然書法有益於身心,能使人長壽,是養身之道,我們華夏子孫應該繼承並弘揚書法藝術,使國人從書法中探尋長壽的奧秘之所在。

一﹒書法可強身健體

書法的本意是書寫方法,可是由於漢字是象形文字,所以漢字的書寫方法具有它特有的形式,而且是以毛筆表現漢字的藝術。書寫時的行為動作不僅是一種肢體運動,而且也是一種精神享受。作書時要端坐、握筆、運筆、凝神、靜思,意先筆後,然後運筆於指,指運於腕。接著,腕、肘、肩、腰乃至全身都會動起來,筋絡貫通,全身氣血都在運行,在寫大字(約一米)時更會大汗淋漓,費時費力。

當你寫楷書時,由於它的字形端莊方正,如松如鐘,沉靜穩健,你的運筆速度和動作幅度自然也小。而在書寫分佈勻稱,曲中有直,含蓄柔和的篆書時,你的身心絕對是平靜悠閑的,心靜如水,如沐春風。然而,揮灑狂草時,體勢放縱,筆勢大起大落,重若崩雲,輕如蟬翼,快如萬馬奔騰,柔似春風拂柳,你會激情澎湃,暖流傳遍全身,汗流浹背。譬如山海關城樓上的「天下第一關」匾額,為明代進士蕭顯所寫。匾長五點九米,寬一點五五米,字高一米,氣勢雄偉,可稱巨匾,寫這塊匾所費的功夫可想而知。我親眼所見當代畫家吳作人作畫,房子很大,宣紙鋪在地上,脫掉鞋子,用碩長的畫筆作畫。唐代草聖張旭是中唐盛世三傑之一(詩人李白,斐旻舞劍,張旭草書)。李頎在《贈張旭》詩中說:「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張旭善於酒後行草,滿堂風雨,出神入化,甚至以頭搵墨而書,天下呼叫「張顛」,你說他的動靜有多大。

現在在中國大陸,書法活動轟轟烈烈,大家除了參加並運用正規的書法研習組織和方法外,也獨出心裁創造了一種別開生面的書寫方式-「地書」。方法很簡單,一枝用泡沫塑料做成的筆頭,裝在木頭或其他材料的棒子上,就是地書筆(約一米左右),書寫者一手拿筆、一手提小水桶,在水泥地上便可任意揮灑。書者,多為在晨練時的中年以上的長者。地書真是一種休閑文化、一種修身養性、健身的方法。

從上述事例可以證明,書法和繪畫可以舒筋活絡,氣血通達,使人體康泰,無疑是健身的好方法。

二﹒書法可以修身養性

我們常說書畫同源,那是指點劃、用墨、運筆的機理而言,對於書法和繪畫的研究也多從藝術和美學的角度出發。現在經過科學研究證明,中國書法和繪畫對於人類的心理和生理上呈現有益的影響,確實能緩和焦慮和精神壓力,能降低心跳、血壓、呼吸和脈搏,在書寫過程中,心律減緩的幅度隨著書寫的速度而變化,速度越慢,心律降低的幅度愈大。而且發現有長期書寫經驗的書家,其血壓水平都顯著低於無書法經驗者。

練習書法的養生方法,對於中老年齡段都是適合的。書法活動有幾項特點(也是優點):一﹒場所簡便,一張書桌而已。二﹒成本不高,一支筆,一瓶墨汁、幾張宣紙便可。三﹒安靜不擾民。四﹒有成就感,當你小有成績時,一幅書作掛在家,蓬壁生輝,滿室生香,賞心悅目,皆大歡喜,甚至還可以當作饋贈親友的一枝「玫瑰」。

三﹒學書法要持之以恒

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是我們的精神泉源,是民族之魂。今天我們學書法不僅是弘揚中華文化,更要通過修練書法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書畫家多壽星這是不爭的事實。要長壽就要學書畫家的「寫字益身」的精神,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蘇軾說過:「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學書法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要甘於寂寞。唐代王羲之七代孫智永,潛心學書三十年不下樓,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退筆成塚,門檻踏破,終成書家,得以永年(百歲乃終)。宋朝司馬光乃一代名相、歷史學家,編寫《資治通鑒》十九年,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萬言。這部鉅著全用楷體寫就,竟無一草字。近代書家林散之六十歲開始學草書,竟被譽為當代草聖。學書法不能當作時髦,要堅持不懈,認真選帖、讀帖、臨帖,認真學,天天寫,功夫深了,自然水到渠成,筆下生花。

學書法還要講究境界神采,王僧虔在《筆意談》中說:「書之妙到,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張懷瓘說:「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什麼是神采?神采從那裡來?答覆是「讀書與養性」。也就是說你要有退筆成塚、十年不下樓的決心,讀書破萬卷、路行萬里的毅力,你就能通神,意達而韻出,心手雙暢,你就能揮灑出有神采的書作。草聖張旭遍歷名山大川,吸取天地之精華,在河南鄴縣看到公孫大娘舞劍,激發他產生了靈感,從而得到了草書之神。唐朝風光詩人、畫家王維出使塞外,涉足大漠,因而筆下飛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情景交融,有感而發。做詩人要有靈感要有激情,為書家也要有激情、有浪漫氣息,筆畫中要蘊含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要流露出桃花三月的風韻。

學書先做人,「字」乃為人的衣冠,在寫一手好字的同時,要修身養性,泰然處世,身心安泰,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