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農曆或陰曆戊子年,在六十甲子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中排名第二十五,也是鼠年。
與戊相似的字另有戌戍戉三個。筆者每次見到戊或戌二字時總要背「點戌不點戊」這句俗語,才能正確地唸出來。嚴格地說:「戌」字中並非一點而是一短橫。因此俗語應改為「橫戌不橫戊」才對。茲將四字分辨於下:
「戊」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第五字。國語注音是ㄨˋ,四聲務。
戊是等第中第五位。此外,五更時刻即清晨三時至五時之間也叫做「戊夜」。
談到戊戌年,人們立即會想到「戊戌政變」。清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光緒帝用康有為推行新政,受到頑固大臣所忌。袁世凱更出賣光緒向慈禧告密,太后幽帝后於瀛臺,並殺新政大員譚嗣同、康廣仁、 林旭、楊深秀、楊銳及劉光第等六人,世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為逃至海外,新政全部停止,史稱「戊戌政變」。
第一個與戊字相似的為「戌」字。戌的國語注音為ㄒㄩ,音虛,一聲虛。俗又讀恤,注音為ㄒㄩˋ,四聲恤。
戌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之第十一位。戌也是時辰名,是下午七至九時,在十二生肖中肖狗。
第二個與戊字相似的為「戍」字。注音為ㄕㄨˋ,音恕,四聲恕。
戍是以兵駐守邊界,如「戍邊」。蘇轍《民政策》:「內部之兵,當常在內,而不以戍邊。」防守也叫「衛戍」,如「衛戍司令部」。防守邊疆的士兵叫「戍卒」。《阿房宮賦》中有「戍卒叫,函谷舉。」即陳涉等戍卒們登高一呼,劉邦乘機攻克了函谷關。
「戍鼓」是邊界傳警的戰鼓。杜甫詩中有「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生」之句。「戍所」是被貶謫的官員所要去的地方。「戍樓」是邊防軍所築的望遠臺。唐玄宗有「月落戍樓空」的詩句。讀來倍覺蒼涼。
第三個與戊相似的字為「戉」字。戉音月,國語注音是ㄩㄝˋ,四聲月。
戉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就是大斧。戉也是星名,《漢書天文志》:「東井西曲星戉。」
《水滸傳》中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中的「黑旋風」李逵就是手執兩把大斧。此外,程咬金及焦贊、孟良都是使斧的名將。
這四個字中,戊戍二字連用於紀年。這種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僅老年人有些印象,也近乎在被淘汰的邊緣了。至於地支用於紀時,除「午」為正午十二時前後常用外,餘十一字也幾乎無人用它。
倒是「戍」字相關的辭彙頗多,可說是用途最廣。
其實,「成」字也與這四個字極為類似,應屬同類。大概是「成」字太通俗,人人都認識,也不會用錯。還記得民國十、二十年間,所有政府機關、學校禮堂及教室內都懸掛國父遺像與遺囑,兩旁是國父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成」字可說是無人不識的了。
有趣的是,在查字典時,「戊戌戍戉」四個字都在「戈」部,且四個字的變化都在左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