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從毛筆說起

從毛筆說起

展示中的各種毛筆

據考古學家的說法:中國毛筆當溯源於新石器時代發掘出來的陶器,其上繪寫的圖騰及符號所用的工具就是毛筆,其年代約在五千年前。另在龜甲上發現先用毛筆預寫的底稿筆跡,不知何故漏刻成字,可從殘留的筆跡看出已有使用毛筆的事實。若屬商朝,則也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了。

中國毛筆的別名很多,譬如:「柔翰」、「毛穎」、「毛錐子」(又稱「毛錐」)。

說到毛錐子,顧名思義,形狀如錐,故稱。宋.楊萬里有詩:「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劍右毛錐。」雙手能文能武,何等氣魄。

在書法理論上,常用的「錐畫沙」一詞,則是指寫字筆力勁健有力,如在河邊沙洲或海灘沙地上使用錐棒使勁寫字所表現出來的遒勁之美。

唐.韓愈名作《毛穎傳》,以筆擬人,為筆作傳。後人就以「毛穎」為筆的代稱。如宋.陳淵的詩句「我行何所挾,萬里一毛穎。」

上圖是「聿」字的兩個象形原字,「聿」就是古人「筆」字的原字。意即右手執筆。現今的規範字「筆」就是將聿字加上竹、草頭部首。

上圖是「聿」字的兩個象形原字,「聿」就是古人「筆」字的原字。意即右手執筆。現今的規範字「筆」就是將聿字加上竹、草頭部首。

若以「用中國毛筆書寫漢字的技藝」作為書法的定義,則毛筆之於書法當是首要之器了。

對善書者而言,一筆在手,揮灑自如,心手相應,快活無比。這「活靈之器」的筆,其品質頗為文人所講究。

一枝好筆,對製筆師傅而言不外四要領:圓、尖、齊、健。

到了書家手中,則功夫全在執、使、轉、用。運用諸般駕馭掌控的技巧,書寫「龍蛇競筆端」的漢字。

對收藏家而言,則重在講究筆的年份、筆桿的材料及其刻字之精美與否而去定論其價值。

總之,書法是一門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玩者、賞者沉浸其中享受無盡無窮的樂趣。

「用筆」即「用鋒」,用鋒即利用筆鋒的回彈性能做提按,以表現線條粗細。

使用中鋒、側鋒的變換,以表現點畫及使轉的各種姿態;藉著頓挫、轉筆、攪筆,將線條筆觸導向多變的化境,又藉運筆的疾緩表達音樂舞蹈韻律般的節奏……。應用毛筆書寫漢字的美妙境界可說是任君翱遊無邊無際。

在本季刊第 57 期,傅懷寧先生引用史紫忱教授著作《書法美學》所列二十八類書法美:有平衡美、佈局美、筆墨美、圖像美、抽象美……。毛筆寫字竟是如此美好的天地。

當代學者周汝昌先生在他《中國書道——學》文中有一番高見:「世人習聞樂道的中國四大發明是:造紙、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給人類文化做出了無可估量的巨大貢獻……愚見以為,中國文化最大的發明貢獻,不(只)是四大,而是『五大』。此五大為何?即四大之外,還要加一個毛筆。」

「……沒有毛筆,不僅僅中國藝術不會是『這個樣子』就連整個 中國文化的精神面貌,也要大大不同。……中國文化的精神面貌,表現於毛筆——其發展又取決於毛筆。」說得真好。有識之士,想必都有同感。

選一枝毛筆對初學者而言,往往是一大困惑。其實剛開始時,先用一枝不大不小的兼毫筆就可以了。學了一陣子後,就可試試其他各種各樣的筆,大的如拂塵,小的像抄經、鉤勒筆;硬的如豬鬃、山馬、虎豹毛;軟的如山羊毛。其它還有狼、貍、牛耳、竹根、野兔……種種不一而足的材料製成的筆。

如同駕駛汽車,各類車子都開一開。用筆則各類筆都使一使,自己就能熟悉毛筆的種種性能了。

字寫得好不好,靠努力練習用筆;寫得美不美,還得憑一點天賦。然而越練越寫越有進步,這才是學習書法最大的樂趣。

到了老練成家之後,入了書法之道大門,則自有一套本領。分什麼好筆爛筆,只要有一枝使得來的筆,握在手中,如同自心中延伸出去的一個肢體,那就成了一件通靈之器。所以不是筆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寫字的功夫有沒有領略到何種深度及境界的問題。

善書者的心裏面都有一枝「靈筆」,那是靠勤練、思量加秉賦而修成的。身外的筆不過是一件工具。

《易經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將這個道理用於書法之道則那枝形而上之的筆,與形而下的身外之筆兩者相合、相通、相作用,動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揮寫美好的作品,其身外物質的筆似乎就相連著心裏那枝「神器」在一起工作。

用今天的心理學解釋,則是將潛意識中蘊藏的書寫情結的菁華釋放出來了。學書者務必要建立一枝「心中之筆」。

胸中無靈筆,擁有世上極品的毛筆又如何?但是失去了它,則「江郎才盡」矣!

江郎者,指的是南北朝時的大文豪江淹,他寫過《恨賦》、《別賦》等大手筆作品。傳說某日遇一老者聲稱江郎尚欠他一枝筆,欲意討回。江淹果然探懷取出一筆歸還。自此以後,江淹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

「無筆不成書」那不就是失掉了靈魂中的那一枝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