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北碑書法的見解

北碑書法的見解

自西元 439 年北魏太武帝統一華北,從而與南方漢人所建立的政權相對峙;直到西元 581 年隋文帝滅北周為止,這段時期即史家所稱的南北朝。這段時間,是歷史上政治最混亂、社會最動盪、經濟最殘破的時期。無論北方和南方,因政治、軍事上頻繁殘忍的鬥爭與殺戮,而使當時的思想受到深重的影響。佛教於此時大興於北方,而老莊玄學則流行於南方文人之間。

南朝法帖以王羲之為代表所形成之書風,書家目為最高典型,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北朝是指由鮮卑族所建立之北魏王朝。凡此一時期所刻立之碑誌,後世稱之為「北碑」或「魏碑」。北朝石刻依其所用石材及形態之不同,大致可分為摩崖刻石、碑、墓誌銘、造像記四類。

書法

一﹒摩崖刻石。係利用天然懸崖絕壁刻成。山壁岩石粗糙,石面曲屈之影響,行列配置無法整齊統一,形成一種雄偉豪放之特殊風格;長久暴露於外,久經風雨侵蝕。故今所見摩崖書,其筆致多圓勁渾穆,豪放素樸:如《石門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鄭文公碑》諸刻。

二﹒。碑石材料多由巨石切割琢磨而成。石質較精細,大抵以楷書深刻為多。北朝碑刻之書風呈多樣化,或古厚遒逸,如北魏《嵩高靈廟碑》;或方折茂密,如《張猛龍碑》等。蔚為大觀。

三﹒墓誌銘。墓誌多選用質地細緻之方形石塊,刻往生者行誼經歷於其上,另加一大小相同之石塊覆蓋其上。碑刻與造像均立於地面。摩崖刻於石壁,較易遭受自然及人為之破壞。墓誌因多埋於墓穴之中,其上又有石蓋保護,文字剝損磨泐之處較少。出土時,字畫大多完好如新,在書法研究上具有極大之價值。其書或方峻,如《穆亮墓誌銘》,大致以秀逸妍潤為其特色。

四﹒造像記。北朝佛道大行,造像之風甚盛。將石山岩壁鐫造佛像,其旁刻上銘文,稱為造像記。在眾多的石窟遺跡中,有三處規模特大者:一為甘肅敦煌的千佛洞;二為山西大同的雲崗;三為河南洛陽的龍門。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代表。造像記之書風特殊,用筆多險峻稜厲,富有樸拙趣味。北朝造像難以數計,其中以龍門四品 –《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為最著名。

秦篆、漢隸而後北碑南帖。北朝承魏晉之遺緒,正當楷書由過渡到流行之階段,碑刻文字之書體呈多樣化,或為隸書、或為楷書,其中仍以楷書為主要。北朝碑刻書法以方筆為大宗,如何寫好北碑,在盈千累萬的碑刻造像中,略舉數碑。

一﹒ 《鄭文公碑》。又稱《鄭羲下碑》,為鄭道昭所書,刻於北魏永平四年(西元 511 年)。此碑有兩處:一在天柱山,是為上碑,字略小,字已多模糊難讀。今傳世拓本在雲風山,稱為下碑,此碑字體方正,骨氣遒勁,體兼方圓,仍以圓勁為主,風格特出。清包世臣評曰:「鄭羲下碑篆勢,分韻、草情畢具。」最適合初學圓筆,北碑之代表作。

二﹒《張猛龍碑》。北魏正光三年(西元 522 年)刻,原石保存山東曲阜孔廟。用筆方折有韻,為最佳之方筆典型。此碑字勢雄強,點畫峻逸,筆力健俊,結體奇正相生。「密處不使通風,疏處可以走馬」用來形容此碑結構的誇張與變化,甚為恰當。

三﹒《張玄墓誌銘》。北魏普泰元年(西元 531 年)刻。原石已佚,有舊藏拓本影印傅世。清人為避康熙帝諱(康熙名玄燁),故改稱《張黑女墓誌》。此誌用筆峻逸,內方外圓,溫厚而遒古。全文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在北魏特有的銳利筆法中,帶有柔和的高貴風貌。結體方中帶扁,捺筆猶存八分波勢,一波數折,形成一種特殊筆勢。

此外,有北魏永平二年刻於摩崖之《石門銘》,氣勢雄偉,奇正開宕,飄逸不群,非常壯觀。另有刻於焦山摩崖之《瘞鶴銘》,此銘書法奇逸雄勁,氣象渾穆。北齊武平刻於泰山東側坡上之《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是書法史上一大偉構,此刻書法筆調優雅,體勢雍容,點畫圓渾,康有為推為「榜書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