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北京天橋今昔

北京「天橋」是道地的京味樂園,我有幸見證了它的今昔。

「天橋」地區包括前門大街山澗口以南,先農壇以北廣大地區,東鄰的天壇公園更是遊人如織,大樹參天。

「天橋」實際無河無橋,只是一大片曲里拐彎的小胡同、夾道,街頭巷尾組成。到處塞滿了地攤、帳篷,但也有像模像樣的小劇場,如「小桃紅」、「萬盛劇場」、「中華電影院」、「天橋影院」等,均有正式的劇團、領班,輪流上演京劇、評劇、何北梆子、河南墜子、曲藝、雜技等,分場次,收門票。較小的則是一些大帳篷,有前臺後臺,不分場次,但收門票。鑼鼓喧天,擴音喇叭震耳欲聾。更小的則只是占一塊地,擺儿條木板,權當座椅,一張桌子,一把胡琴,但也有吹、拉、彈、唱以及唱、唸、做、打一應俱全。不賣門票,只在關鍵時刻,收一點辛苦錢,多少不拘。不少只是捧場看戲的站客。除了固定的演出場地外,更多的是流動攤點,五花八門,摔跤、耍猴、耍大刀、拿鼎,或說相聲、演雙簧、拉洋片、變戲法等,全憑一張嘴,招攬四方人。還有不少算命、打卦、拔牙、修腳、剃頭、推拿以及一些賣布頭,舊衣襤衫,甚至古玩、玉器、傢俱等,一律大聲吆喝,吸引雇客。所謂「天橋」的把式,說的多,做的少。但也是熱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天橋」的小吃更是名聞京都,如有名的「茶湯李」、「餛飩侯」、白水羊頭、鹵煮火燒、羊雜碎、豌豆黃、杏仁茶、焦圈、冰糖葫蘆、糖炒粟子等,價廉物美,隨買隨吃。只是設備簡陋,衛生欠佳,講究一點的不妨挑一個小酒館,來半斤「二鍋頭」,一盤醬驢肉,二兩花生豆,再添上一碗大滷麵,酒醉飯飽,花銷有限。

至於風聞的「八大怪」及「四大金剛」,我沒有親眼見過,不少赤膊露胸,一手提鳥籠,一手玩鐵球的「大爺」們,並不少見,這些人你最好敬而遠之。逛「天橋」千萬別走神,別輕易動心,上當受騙是家常便飯。但有心人偶而也可大海撈「珍」,碰上一兩件稀世古玩,滿意而歸。

1949 年後,國共交替,「天橋」地區日益改觀,禁娼,「鎮壓反革命」、大搞環境衛生。特別是經過「文化大革命」、「大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天橋」己是改頭換面。附近陸續蓋起了堂皇的大型天橋劇場,不時上演高擋的芭蕾舞「天鵝湖」、「絲路花雨」等。現代化的大型醫院以及星級旅館拔地而起,入夜後的霓虹燈火燦爛輝煌。到處綠樹成蔭,道路整潔,環境大為改觀。但可惜昔日那種生氣勃勃,五花八門,鑼鼓喧天的「天橋」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蕩然無存了。在原地碩果僅存的只有己改裝的「中華電影院」,以及已廳堂化了的「天橋樂茶館」。舊市場沒有了,雜耍沒有了,地攤沒有了…。

最近,隨著「改革開放」,風聞有識之士提議重建新型的「天橋遊藝市場」,伴隨附近的「琉璃廠文化街」、「大柵欄老子號」,前門,天安門,以及「天壇」、「先農壇」,永定門、護城河,甚至包括昔日的「八大胡同」故址,以及不少名人故居(如紀曉嵐,梅蘭芳,賽金花等)連成一片,成為北京城南的一片旅遊寶地,它將會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廣大遊客。作者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