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1839 年,屬於墨西哥的這塊土地,由墨西哥政府贈送給一個名叫奧古斯托.塞特(John Augustus Sutter)的瑞士美國人。他把此地命名為新哈維西亞僑居地(New Helvetia Colony)。並於 1844 年建立塞特堡。經過歷年經營發展,賽特堡慢慢變成周圍農業地區農產品集散地,因為此地位於亞美利加河與沙加緬度河的交會處,所以當地居民管它叫沙加緬度(Sacramento)。拜 1849 年黃金潮之賜。到 1850 年,本地就已發展成為人口七千的市鎮。同年九月九日,加里福尼亞加入聯邦正式成為美國的第三十一州,四年後的 1854 年,沙加緬度被選定為加州州政府所在地,九年後的 1863 年,加州州議會通過,正式命名為沙加緬度市。現為美國排名第四十一的都市。
1848 年第一批中國移民抵達舊金山,接著 1849 年的黃金潮又帶來上萬名「天朝子民」。先僑們抵達舊金山以後,迫不及待地企盼一圓黃金夢,就一窩蜂似地湧向當時號稱「金礦大門」(Gateway to the Gold Fields)的沙加緬度。此後的十多年,雖然中國人的黃金美夢未圓,卻對加州的農經拓展,提供了一股無與倫比的前驅動力!所以至今沙加緬度市人口結構中,華裔人口一直都緊跟著白人而居第二位。
在先僑的心目中,總存有先來後到的倫理思維,所以他們管舊金山叫大埠,表示舊金山在人文地理上是老大,而把屈居第二的沙加緬度叫名二埠。
就生理學的觀點而論,中國同胞們臉上專司語言的若干條肌肉,生來就較適合講單音節的中國話的,講起美語來,就不免顯得有些硬幫幫的。所以先僑就把 San Francisco 直接音譯為三藩市;Los Angeles 叫成羅省。而 Sacramento 就可順理成章的音譯成「三個饅頭」了!他們唸起來倒蠻順口的,還真像在說一口流利的美國英語哩!
三個饅頭位於三藩市東邊約七十五哩處,市區面積為九十三點三平方哩(約合二百五十二平方公里)。
年均氣溫:一月份 37.9°F(3.2°C);七月份 93.3°F(34°C);年降雨量 17.8 吋(275 公厘);年降雪量 0.1 吋(2.5 公厘);年睛天 193 天;雨天 57 天;夏季氣溫稍嫌高了一點,不過一年內只有少數幾天氣溫超過 95°F(35°C),大體上說,這種氣後,對退休耆老來說,稱得上是理想的。
全市人口:2000 年人口普查資料,四十萬七千零十八人。
人口結構:白人 48.3%,亞裔 16.6%,非裔 15.5%,印第安裔 1.3%,夏威夷裔 0.9%,混血 6.4%,其他 11%。
全年人均所得:三萬三千元。
三個饅頭舊市區素有「金礦大門」之稱。在上世紀中葉即已成為北加州水陸空交通樞紐。食品加工廠、製罐廠林立,並且擁有世界最大杏仁脫殼廠,且為北加州農產品集散地。停靠在舊金山、奧克蘭(即屋崙)海港的海運船舶,都專程前來三個饅頭採購新鮮蔬果,以供漫長的海上生活所需。
三個饅頭市擁有一百二十多處公園,提供市民日常休憩之所,無數的圖書館、博物館、藝苑、畫廊、爵士樂團、芭蕾舞團、古典的管弦樂隊、近代的鄉村樂團,提供市民高品質的文化享受,在在突顯出本市高雅古樸、超凡脫俗的藝文風範。
假如我是初來乍到的新僑,而經濟條件又不錯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三個饅頭為我安身立命、頤養天年之所在。各位耆老不妨去那裡盤桓數日,體念一下,方知在下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