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油餅是中國大眾化、不分南北的家常美味食物,北方人尤擅做它。我雖非北方人,但久居大連十五年,也學做了幾樣麵食。因此,我敢毛遂自薦為三育教學中心暑期夏令營的「中華文化課」中的「Cooking」擔任教職。退休數年,重執教鞭,教「ABC」們做蔥油餅,在我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還是第一次(註)。
老師教課,必先備課,如同我教中文。課前,我寫了一首「三字經」式的打油詩《蔥油餅香噴噴》:
「先和麵,再撖皮。圓又大,薄如紙。抹些油,撒點鹽,鋪上蔥。捲成筒,再切段。壓成圓,撖做餅。用平鍋,放少油。餅入鍋,勤翻面。兩面黃,餅完成。等分切,放入盤。大家來,嚐一嚐。色香味,人人誇。」
課堂上,我範讀一遍「三字經」,接著教讀;齊聲朗讀後,就開始照「經」所述,按序操作。「先和麵」,我將麵和好,分發給每人一糰,大家一起揉麵,口誦「先和麵」。再由小班長分發給每人一小撖麵棍,開始「再撖皮」。「撖成甚麼樣?」師邊撖皮邊問。「圓又大,薄如紙」,孩子們伴著麵棍撖皮的節奏,異口同聲地回答。瞧,他們個個認真,口手配合,興趣盎然。看上去,他們儼然如「麵包房的大師傅」呢!
接著,還是小班長先後端著油碗、鹽罐、蔥盤,用小湯匙分發油、鹽、蔥,「抹些油,撒點鹽,鋪上蔥」。當十五個孩子都完成上述工序後,師生同時操作「捲成筒」。「再切段」則由師示範,因孩子們的麵少,只能做一個小餅。「壓成圓,撖做餅」師生同作。接下來的是廚房工作,「用平鍋……餅完成」,則由其他老師代勞。孩子們只是排隊依序「走馬觀花」看一下。
煎好的香噴噴蔥油餅,放在案板上,老師說:「餅好了,怎麼辦?」孩子們急不可待地一起口誦:「等分切,放入盤。」切好了,可愛的孩子們垂涎三尺地不等老師啟問,搶著讀答「大家來,嚐一嚐」。正當大家大快朵頤,「小朋友們,好吃嗎?」老師的話音剛落,嘴裏吃著餅含混不清的嗲聲奶氣、銀鈴般似的童稚聲齊發:「色香味,人人誇。」
咳,別光顧著吃,孩子們的小餅還是生的呢。
陳老師幫了大忙,他把孩子們的餅分批煎烤。為了確保各自的餅不弄錯,我要他們各做記號以區分。待餅全出爐,孩子認定自己的,再用 Aluminum Foil(鋁箔紙)包好,各自帶回家。
可以想像,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 爸、媽看著、嚐著孩子親手做的香噴噴蔥油餅的情景……那是一幅多麼令人羡慕、甜美溫馨的畫卷啊!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烹飪技藝,更是五彩紛呈。我從教數十年,第一次教「做蔥油餅」。課堂上,師生互動,堪稱相得益彰;課堂氣氛,和諧溫馨,情趣盎然。如此效果,始料未及。
由此,筆者從中有所領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課前的準備是關鍵,「三字經」式的打油詩《蔥油餅香噴噴》貫穿全課程,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才有如此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