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倫敦兩古堡 - 英人心目中的「故宮」

倫敦兩古堡 - 英人心目中的「故宮」

作者夫婦攝於倫敦溫莎堡

倫敦很現代,她既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又是世界四大時尚中心之一。然而也很古老,西元前 50 年,羅馬人佔領英格蘭後,就開始建造倫敦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西元七世紀,羅馬帝國滅亡,曾為棄城;九世紀恢復老城;到十七世紀,已是歐洲最大城市。但 1666 年,被大火焚毀大半,經十年重建,成為具有維多利亞時代建築特色的城市。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遭受大轟炸大破壞,弄得面目全非。經戰後重建,原有風貌不再,已是一個各種建築風格並存的大都會。縱然屢經毀壞,許多古蹟已不復存在,所幸的是兩個古老的皇家城堡依然完好,成為世界著名的觀賞遊覽熱點。它們便是英人心目中的「故宮」– 溫莎堡和倫敦塔。溫莎堡在行政區劃上雖不屬於倫敦市,但關係特別緊密,所以就相提並論了。

溫莎堡(Windsor Castle)

我們出了倫敦希思機場,未及下榻,就直奔城西 32 公里的溫莎鎮而去。步入鎮內老街,一股「古風」迎面撲來,尤其是英國幸存的最古老的火車頭和火車站,讓人似乎進入了時間的隧道。出了狹窄的老街,一座占地 4.5 萬平方公尺的龐大城堡赫然出現,四周城牆高聳,高矮塔樓幢幢,門前警衛森嚴,那便是名聞邇遐的溫莎古堡。

這座城堡,從諾曼第國王威廉一世戰勝撒克遜國王佔領英格蘭後,於 1070 年建造第一個碉堡-「圓塔」開始,已有九百四十年的歷史。原為軍事堡壘,用以鞏固勝利和拱衛倫敦城。十一世紀初,國王亨利一世入住,就兼有王宮的職能。此後隨著火器的廣泛使用,軍事作用漸漸減弱,該城堡就主要用為皇家官邸。經歷代國王的多次擴建、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 1455–1485 年的玫瑰戰爭﹙兩大王族爭奪王位的戰爭﹚後,貴族勢力削弱,王權鞏固,政局穩定。溫莎堡進行了大規模重建,使之更加豪華化、藝術化。其間,雖在十六世紀初的內戰中,查理一世被捕殺,城堡一度被克倫威爾的「圓顱黨」所佔領,受到部分破壞。但查理二世復辟後,隨即進行全面整修。至十六世紀中葉,終於成為具有統一的中古時期建築風格的,占地七頃、擁房千間,富麗堂皇的王宮。至今,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仍常到此度假,或舉行國宴、接見貴賓,這裏是全世界仍然有人居住的最大的古城堡。

進入城堡,首先來到圓塔(Round Tower)。 圓塔其實並不圓,從前面看是圓的,從後面看卻有點扁,近乎鴨蛋形。它屹立于 50 英尺高的小山丘上,而這個「山丘」其實也不是山,是用挖護城河時的泥土堆積而成。塔身原為木結構,亨利二世為求更加堅固,把圓塔和城牆全用石質重建。塔高三層,後喬治四世又另加 33 米的頂冠,看似四層。頂端英國旗高高飄颺,成為全城堡的制高點,遠在好多公里之外都能看到。頂樓上還陳列著當年的古火炮。

溫莎堡內的滑鐵盧廳

溫莎堡內的滑鐵盧廳

整個城堡以圓塔為中心,分為上下兩個區。穿過巨大而古老的「諾曼門」(建於 1189 年),就進入上區,也稱東區。這裏地勢較高,龐大的建築呈馬蹄形,其東部正面和南翼是皇家私宅,包括國王、王后的套房,王后覲見廳,客廳、餐廳、滑鐵盧廳、聖喬治廳、畫室、舞廳等一應俱全。室內及天花板和牆壁都佈置著名貴的雕刻、繪畫、繡帷,現在全都對遊客開放參觀,身入其境,領略了英國皇家的奢華生活。這些設施只有當伊麗莎白二世到來時,才會部分關閉。值得一提的是滑鐵盧廳,它是紀念滑鐵盧戰役勝利而建造的長形大廳。正面牆上掛著當年討伐拿破侖時,各同盟國的君主和指揮官的畫像。大廳中央的巨大長條餐桌,竟可容納 150 人同時就餐。聖喬治廳則是王室珍寶珍藏室,有趣的是有個大的「玩偶室」,為瑪麗王后建造,由著名設計師埃得溫.魯琴斯設計,收藏著當年知名雕刻家、工程師為小公主們特意製作的小玩偶、小火車等五花八門的玩具,十分精緻和貴重,令人嘖嘖稱奇。

上區北翼為國家外交大廳(State Apartments),是接見外賓和使節的場所。牆上裝飾著眾多武器和盔甲,亨利八世 1540 年的盔甲也在其內。緊靠著大廳的外側,是長長的北陽臺,乃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一世時所建,實為有頂蓋的長廊,長廊內仍保留著一個都鐸王朝時期的巨大壁爐,是最早的「溫室」。當時作為室內運動場,現在皇家圖書館設在這裏。

下區也稱西區,地勢較低,是城堡的入口和一般生活區。這裏有著名的聖喬治教堂,原為十三世紀 50 年代時,愛德華三世所建,後遭毀壞。愛德華四世于 1475 年重建,為哥德式建築,內部裝飾十分講究,其藝術成就僅次於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西敏寺教堂。該教堂的地下皇家陵墓,安葬著 1649 年在內戰中被處死的查理一世國王,以及十八世紀以來的列代國王及許多王后、王子、王室成員的遺體。從愛德華三世 1348 年制定嘉德勳章以來,每年都要在這裏隆重舉行嘉德騎士勳章獲得者朝覲國王的儀式。與之相近的「馬蹄形回廊」,則是神職人員的住所。下區西北角有個晚鐘塔(The Curfew Tower),系亨利三世於 1227 年所建,上層安放報時鐘,下設秘密突圍通道,是尚存的最古老建物之一。

城堡南邊是溫莎大公園,森林鬱鬱蔥蔥,河道、湖泊、草地、小屋鑲嵌其間。南門外修有一條「長徑」,延伸三公里,寬 240 英尺,是王室成員進出城堡的專用通道。至今,伊莉莎白二世仍循此道出入。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倫敦塔橋」和「倫敦塔」本來是並無關聯的兩個景點。由於倫敦塔位於倫敦塔橋附近,一個依傍泰晤士河畔,一個橫跨泰晤士河,而我們下榻的旅館恰好在倫敦塔橋之堍,隨時可以觀賞大橋的雄偉身影,所以順便放在一起介紹。

作者攝於倫敦泰晤士河畔,後為倫敦塔橋

作者攝於倫敦泰晤士河畔,後為倫敦塔橋

倫敦塔橋始建於 1886 年。1894 年才正式通車,雖談不上「古」,卻因非常有特色,成了倫敦的著名地標。它是雙層開啟式大橋,,主跨長 244 米。上層離水面 43 米,是高懸於河面上的人行觀光橋,兩側裝有玻璃窗,可觀賞泰晤士河兩岸十里風光。下層為六車道活動公路橋,兩邊各重 1,000 噸的寬大橋面可以在一分鐘內上翹 83 度,萬噸巨輪能以安然通過。據說,當年美國總統克林頓來訪,車隊過橋時,恰逢橋面開啟而耽擱許久。

更具特色的是在橋中間的兩個主橋墩上,各建有一個高達 65 米的巨大方形塔樓,間距 76 米。塔有五層,內裏為鋼鐵結構,外層用花崗岩砌成,塔頂是白色大理石,四角和正中有五個小尖頂,遠望像兩頂皇冠,整個呈維多利亞風格。塔內設有博物館、展覽館、商店、酒吧,並有電梯直達上層橋面。倫敦塔橋之設計巧妙,風格古樸,雄奇壯觀,世界僅見,成為倫敦的象徵。且倫敦多霧,如遇薄霧,則「霧鎖塔橋」更是一大勝景。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

倫敦塔位於泰晤士河北岸,是英國著名的古蹟和觀光區,1988 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各路遊客必到之處,每年參觀者達 250 萬人次以上。

倫敦塔皇家衛隊

倫敦塔皇家衛隊

倫敦塔是一個由多種型態的塔群組成的巨大城堡,佔地十八英畝,和溫莎古堡相似。其第一個塔樓是由威廉一世於 1078 年,在原有羅馬帝國時期所築碉壘的基礎上建造的,名為「白塔」,至今已有九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同樣地,原先主要用作軍事要塞,隨著火炮的廣泛應用,其功能逐漸演變為以王室官邸為主。從 1140 年起至十七世紀初詹姆斯一世為止,倫敦塔作為英國國王的主要王宮之一,歷六百餘年。期間經數代國王的不斷營建,到十三世紀亨利三世時,已基本上形成了以白塔為中心,由圍成「回」字形的內外兩層城牆,串聯起 23 個塔樓所組成的完整城堡。內城牆有 13 個塔,以威克非塔(Wakefield Tower)、血塔、比徹姆塔(Beauchamp Tower)最著名。外城牆有 6 個塔、2 個棱堡,主要有中塔(Middle Tower)、井塔(Well Tower)、聖托馬斯塔(St. Thomas’s Tower)等。這 23 個「塔」,不若我們中國的「塔」那樣,呈圓錐形或棱錐形,底大頂尖;它們大多呈圓筒形,上下一樣大;有的竟是長方體,和常見的「大樓」相仿。外城之外側還有護城河,在查理王時所挖,引入泰晤士河水。只有一個寬 30 米的堤道,內外相通,成為陸路唯一入口。另有一水門,可從護城河經聖托馬斯塔底部進入堡內。當時被視為「叛徒」、「賣國賊」的人,大多由此門秘密押入堡內,加以監禁,故稱「叛徒門」。這樣的城堡,在那時可謂既是「固若金湯」的軍事要塞,又是富麗堂皇的宮殿,是英國中世紀式的經典城堡。國王的加冕典禮多在此舉行。此外,在歷史上,倫敦塔還曾經部分地用作皇家軍械庫、鑄幣廠、動物園、監獄、以至刑場。現今雖已完成歷史使命,成為觀光區,但官方仍保留著永久皇家衛兵守衛。他們身穿紅色上衣,頭戴黑色高頂皮帽,統屬白金漢宮皇家衛隊。開放時,一些重要地點有固定衛兵崗哨,如珍寶館門口、白塔正面、王后宮外都有皇家衛兵站崗。每天傍晚,皇家衛隊舉行鑰匙交接儀式,關閉城門,蔚為觀光一景。

白塔(White Tower):最早是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所建的木質古堡,威廉一世佔領英格蘭後,下令從法國運來大石塊加以重建,歷時二十年建成。白塔和溫莎堡的圓塔幾乎同時建造,但在造型和規模上迥然不同。它是大型三層長方形建築,高 27.4 米,東西寬 35.9 米,南北長 32.6 米,外牆是雙層夾牆,根部厚 15 英尺,頂部厚 11 英尺,十分堅固。屋頂呈雉蝶狀,四角建有四個小尖塔,三方一圓,為典型的諾曼第建築風格。因曾被塗成白色,故稱「白塔」。是數代國王的居所和軍隊駐地。現在門前還有皇家衛兵守衛,牆根外並排陳列有四門古炮,供遊人參觀。

曾為數代國王居所的白塔

曾為數代國王居所的白塔

十一世紀時,白塔二、三層的一部分改建為聖約翰教堂。它面積不大,卻非常精緻,是英國教堂中最古老的一座。二樓還闢有兵器館,陳列著中世紀以來歷代君王使用過的頭盔、盔甲、兵器、戰袍、號角,供遊客欣賞。亨利五世在西元 1415 年阿奎庫爾戰役中所戴的頭盔,特別珍貴,則保存在三樓軍械庫內,不對外開放。

珍寶館所藏伊麗莎白之王冠

珍寶館所藏伊麗莎白之王冠

滑鐵盧兵營(Waterloo Block)和珍寶館(Crown Jewels):在白塔西側有一座南北向的三層樓房,是當年「滑鐵盧營」的兵營,可駐兵一千餘人。三百多年前,其底層闢為珍寶館,珍藏著十六世紀以來歷代國王、王后御用的王冠、權杖、佩劍和其他珍寶。1994 年伊麗莎白二世宣佈對外開放,成為最吸引遊人眼球的地方。進入珍寶館,滿室珠光寶氣,一片晶瑩剔透。電視大螢幕上,正播放著伊麗莎白女王加冕典禮錄像。人們站在自動通道上,緩緩經過一列列陳列著各種展品的巨大玻璃櫃前,聚精會神地觀賞。其中有年代最古老的寶器,君主塗抹聖油用的金質油瓶和油匙。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七百多年前,愛德華時代製作,在內戰中失而復得,維多利亞女王加冕時所戴的,鑲嵌著三千多顆大小寶石的「帝國王冠」,和嵌有五百三十克拉的超大鑽石「非洲之星」的權杖。另外,伊莉莎白女王的父母訪問印度時,印度所送的鑲有一千多顆寶石的皇冠,也在這裏展出。如此眾多的稀世之寶,令人歎為觀止。

綠塔(Tower Green)和血塔(Bloody Tower):倫敦塔歷史上曾經扮演過監獄和刑場的角色,關押過不少王室貴族,隱藏著不少王室內部爭鬥和血腥的故事。在白塔的左前方有一片草地,早先曾經是實施絞刑或砍頭的「斷頭臺」。被以「叛國罪」處死者中著名的有:黑斯庭斯第一任男爵威廉.黑斯庭斯(1483 年);愛德華四世的弟弟克萊倫斯公爵(1478 年);第八任女伯爵馬格麗特.波爾(1541 年);埃塞克斯第二任伯爵羅麗特.德弗羅(1601 年);羅奇福德子爵的夫人簡.博林(1542 年)等。暴君亨利八世的王后安妮.博林(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和王妃凱瑟琳.霍德華都以「通姦」、「叛國」罪被斬首。維多利亞女王接位後,下令在此樹立碑牌,以作紀念,這裏就被稱為「綠塔」。所以綠塔其實不是「塔」,實為刑場。

倫敦塔內王后御床

倫敦塔內王后御床

血塔在綠塔附近,乃 1225 年所建,原名花園塔,因關押犯人和發生許多悲慘的事件,十六世紀末被改名為「血塔」。在血塔旁是呈曲尺形的王后宮(Queen’s House),安娜和凱瑟琳生前都曾被軟禁在這裏。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幼小兒子,愛德華五世和約克公爵,在其叔叔查理二世登基後,被關在城堡內,離奇死去。連伊莉沙白一世在其姐瑪麗一世當政時,也曾被關押在堡內一段時間。1555 年獲釋,這是王室人員中唯一活著出去的特例。

由於有許多人冤死倫敦塔內,所以一直有著「鬼魂」的傳說。據說有人在晚間看到安妮.博林王后一襲白袍,腋下夾著人的頭顱,遊走於塔樓、草地之間,陰風慘慘,令人毛骨悚然。

獅塔(Lion Tower)和渡鴉(Ravens):1204 年約翰王曾在倫敦塔內建立了一個皇家動物園,1264 年移至 Bulwark Tower ,並改名「獅塔」。1804 年起對外開放,1835 年撤銷,動物被送去倫敦動物園,獅塔也被拆毀。令人驚訝的是,唯有八隻渡鴉(烏鴉的一種),至今仍被精心飼養著,讓遊客觀賞。烏鴉在中國是不祥之物,人皆厭之。可在那裏卻是吉祥物,據稱它能保佑城堡和國家安全,不受侵犯;如沒有了它,厄運就要來臨,城堡就要倒塌,王朝就要垮臺。因此,從十三世紀以來,數百年間世代不絕,待若貴賓。如今這些烏鴉被喂得又肥、又大、又懶、又呆,不會飛、也不願叫,成了鳥中「貴族」。

這兩個英國皇家古堡,英人心目中的「故宮」,凝結著英國皇朝千年歷史和文明的積澱,也是寶藏豐富的歷史「博物館」。

同一系列:歐遊訪古剪影(之一)
瑞士盧塞恩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