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俄國的文化歷史名城 - 聖彼得堡

俄國的文化歷史名城 - 聖彼得堡

筆者幹了一輩子俄語工作,卻由於種種原因,從未踏上過俄國的土地。直到退休後來美國,才隨一個華人旅遊團去探訪了俄國的文化歷史名城聖彼得堡。旅遊團十八個成員全是灣區的老人,多為石氏基金會會員。我們是先乘飛機到倫敦,再從那裏乘船經波羅的海,探訪了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然後到聖彼得堡的。

聖彼得堡歷史上曾三易其名:聖彼得堡(1703–1914),彼得格勒(1914–1924),列寧格勒(1924–1991)。1991 年蘇聯解體後,經全體市民投票表決,又恢復聖彼得堡舊稱。聖彼得堡位於俄國北方芬蘭灣的入口處,原是一片沼澤。1703 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在此建彼得保羅要塞,後擴大為城,取名聖彼得堡,並於 1712 年將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裏。此後的兩百多年中,它一直是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到處都能看到具有俄羅斯古典建築風格的宮殿和教堂。所以有人說:沒有到過聖彼得堡,就沒有到過俄羅斯。

我們在那裏探訪了兩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夏宮。

夏宮是彼得大帝為自己蓋的夏季行宮,始建於 1714 年,除了金碧輝煌的宮殿外,以宮殿前的鍍金雕像和階梯式瀑布聞名於世。夏宮的正前方是夏園,即夏季花園。花園裏有樹木、林蔭道、灌木叢、花圃、人工石洞和 150 個噴泉與噴柱。站在夏宮前的臺階上,遠眺前面的花園,覺得很眼熟,有點像巴黎凡爾賽宮的後花園。我把這一感覺告訴導遊。導遊說,一點不錯,當初彼得大帝蓋這個夏園就是受凡爾賽宮後花園的啟發,並決心要蓋得比凡爾賽宮的後花園更漂亮。從全國與荷蘭運來了許多稀有花木,還請來了優秀的花匠。至於是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就見仁見智了!

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冬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冬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接著是參觀冬宮和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原是沙皇的皇宮,十月革命後成為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雖然還保存著一些沙皇時代的宮廷文物,其實早在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1762 年登基不久,冬宮便已經成為女皇的私人博物館,連「艾爾米塔什」這個名字也是女皇取的來自法文 Ermitage,意為遁世居所(所以也有人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譯為「隱士廬」)。德國貴族出身葉卡捷琳娜二世,特別鍾情於歐洲文化藝術,收集了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雕塑,為後來博物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肢俱全的維納斯雕塑

四肢俱全的維納斯雕塑

冬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位於涅瓦河左岸,是一座蔚藍色與白色相間的三層建築,長 230 米,寬 140 米,高 22 米,非常雄偉和漂亮。據導遊介紹,它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其他三個是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有:原始文化遺物、古希臘羅馬文物、古代東方文物,特別是俄國和東方各國的古錢幣、歐洲古代文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造型藝術品。這裏可以看到達芬奇、拉斐爾、倫勃朗、堤香、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作品。總之,藏品非常精美,特別是繪畫和雕塑,並不比羅浮宮或大英博物館的展品遜色。即以雕塑維納斯為例,一談到維納斯,人們腦際就會浮現出巴黎羅浮宮鎮館三寶之一的那尊斷臂美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要知道,維納斯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並不特指羅浮宮中那個斷臂美女雕塑;而且,現存的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維納斯雕塑並不是只有那一座,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裏就有好幾座。再說,維納斯也不一定要斷臂才美,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裏有一座維納斯不僅四肢俱全,而且披著一層薄紗,我看也很美!

前面講到展廳裏有許多繪畫和雕塑,同羅浮宮或大英博物館的展品相比並不遜色。特別是一些宗教畫和裸女畫,同我在前兩個博物館看到的全是一樣風格。展品風格一樣,展出方式的風格卻不一樣:羅浮宮、凡爾賽宮和大英博物館的展品可以任意拍照;這裏卻要花錢,一個相機五美元。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竟貪這點小錢,風格未免太低!

除了夏宮和冬宮,聖彼得堡還有許多宮殿。按導遊的安排,我們又參觀了一個很有特色的宮殿尤蘇波夫宮。

聖彼得堡的宮殿大都是俄羅斯古典的建築風格,唯獨尤蘇波夫宮是模仿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還在宮裏收藏了包括繪畫、雕塑與陶器在內的各種藝術品,並將這些藝術品的置放和整個建築達到有機的統一,這些都是巴黎凡爾塞宮的特點。所以有人說,在俄國的所有宮殿中,以尤蘇波夫宮最像凡爾賽宮。

宮裏金碧輝煌,陳列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忍不住想拍幾張照片。心想這裏又不是著名的大博物館,大概可以自由拍照,但為了謹慎還是先問問坐在旁邊的工作人員。這是個俄國老太太,我用俄語問她,可以拍照嗎?沒想到她的回答是:「悄悄拍可以。」那意思顯然是:本來是不可以的,但只要你不在我面前拍,我不會管。大概是聽我講俄語覺得親切,對我網開一面。我當然不會讓她為難,便把相機合上了。哪知不一會兒,好心的俄國老太太竟來到我面前,不聲不響地把一張許照標誌貼在我的相機上。一股暖流頓時在我胸中湧起,我想起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北京教我俄語的那個善良的俄國老太太!

告別尤蘇波夫宮時,工作人員用俄羅斯人特有的渾厚男低音為我們演唱了《貝加爾湖》、《伏爾加船夫曲》等俄國民歌,非常優美。

第二天是參觀教堂,首先參觀最著名的聖彼得保羅大教堂。教堂建於 1703 年,原為木結構,1712–33 年改為石砌,是一座早期俄羅斯巴洛克式建築。鐘樓高 122 米,曾是全城最高建築,金光閃閃的尖頂直刺藍天,頂上還有一個展開雙翅的天使。教堂外表莊嚴肅穆,內部裝飾富麗堂皇,空中掛著各式各樣的枝形水晶吊燈,穹頂滿是精美的繪畫,牆壁則用許多精致的木刻雕像做裝飾。

據導遊講,歷代沙皇都在這個教堂做禮拜,死後也把棺材放在這裏。這我們都看見了,教堂裏確實放著許多石棺。同行的一個旅伴懷疑地問,棺材裏現在還保存著沙皇的骨骸嗎?導遊說:當然!這時另一位旅伴插話了:「這有什麼奇怪的,俄國又沒有出過紅衛兵!」一句話把大家都惹笑了(旅伴們多為從大陸去美的華人)。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骨骸也在這裏。1917 年 10 月革命後,尼古拉二世被逮捕,並於 1918 年 7 月 16 日被秘密處決,全家九人無一倖免,屍體被澆上硫酸和汽油銷毀,骨渣則被埋在一個廢棄的洞穴中。蘇聯解體後,末代沙皇的遺骸被找到,並經 DNA 檢測確認。根據俄國總統葉爾欽的命令,其棺材在他被殺害八十年後的 1997 年 7 月 16 日,被隆重安放在聖彼得保羅大教堂中。

除聖彼得保羅大教堂外,我們還參觀了兩個教堂,一個是最大的,一個是最漂亮的。最大的是聖以撒大教堂,它是世界四大教堂之一(其他三個是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佛羅倫斯的花之聖母大教堂),被認為是俄國古典建築的精華。教堂建於 1818–1858 年,高 102 米,圓頂直徑 22 米,可容一萬四千人同時做禮拜。教堂四面各有十六根巨大的石柱托起雕花山牆,每根石柱重 120 噸。外部裝飾極其考究,僅圓頂外部就用了 100 公斤黃金做貼鍍,自 1858 年建成後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沒有重新鍍金,卻依然金光閃閃。教堂在二戰中受到破壞,戰後用了二十多年才完全修復,但今天仍可以在大理石的外牆上看到累累彈痕。

漂亮的復活教堂

漂亮的復活教堂

最漂亮的是復活教堂,又叫滴血大教堂。1881 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便在他被刺的地方建起這座教堂(1883–1907 年)。它那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可說是色彩華麗而不失典雅,宏偉高聳又錯落有致。我認為它不僅是聖彼得堡,甚至是我在世界各地所見過的最漂亮的教堂。聖彼得堡的教堂之多,之美,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個曾被無神論者統治了七十多年的城市!

看過教堂,在一個小餐館吃過午餐後,便去十二月黨人廣場參觀聖彼得堡的頭號地標彼得大帝紀念碑。這是一座高 5 米,重 20 噸的雕像:彼得大帝騎在正向前騰越的駿馬上,馬的後蹄踩著一條毒蛇,象徵被征服的敵人。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在一首敘事詩中稱這個雕像為「青銅騎士」,此後「青銅騎士」就成為雕像的代名詞。它是聖彼得堡的頭號地標,訪問這個城市如果不來瞻仰這個雕像,等於沒來過聖彼得堡。

下午是遊涅瓦河。聖彼得堡整個城市就建在大小涅瓦河之間的三角洲上,導遊安排遊涅瓦河,是想讓大家從遊船上看看兩岸風光。可我們卻請導遊先帶我們去看停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巡洋艦。導遊感到奇怪,不明白這些從美國來的遊客為什麼要看那艘破船,但還是帶我們去了。大家乘遊船來到嚮往已久的阿芙樂爾巡洋艦旁邊,紛紛照相留影,不過,作為導遊,這個年輕的俄國姑娘就無法給我們詳細講解這艘巡洋艦的歷史了。也不用講解,我們這些在中國生活多年的人都知道毛澤東的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而這「一聲炮響」,就是阿芙樂爾巡洋艦發出的。不錯,後來有人考證,說阿芙樂爾發出的是空包彈,打到冬宮的炮彈實際上是彼得保羅要塞發出的。這也無關大局,即使是空包彈,也是開了第一槍,發出了起義訊號,這就夠了!

在阿芙樂爾巡洋艦旁留影紀念

在阿芙樂爾巡洋艦旁留影紀念

真正的悲劇是:蘇聯解體後,雖然新的當權者還算珍重歷史,沒有把這艘船當廢鐵賣掉,而讓它繼續留在涅瓦河上;但阿芙樂爾已經失去昔日那個耀眼的紅色光環,有媒體報導,現在這艘船已淪落為某種色情場所。

遊完涅瓦河,聖彼得堡的兩天觀光便結束了,導遊向大家一一握別。這個俄國姑娘非常敬業,不僅講解清楚、生動,而且沒有安排任何購物活動,讓我們十足地觀光了兩天,參觀了許多地方。所以同她告別時,大家都有點依依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