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何處是歸程

常常在報章雜誌讀到一些如《懷念故鄉》、《坎坷歸鄉路》、《連根拔起的浮萍》等文章,無不深受感動。我出生在廣東沿海一個魚米之鄉的村莊,五歲時隨父母到廣州居住,六歲入學,小學、初中、高中都在中國讀完。1949 年遷居香港,那時香港人稱廣東以外不會講廣東話的所有外省人為「北佬」或「老兄」。因為我講廣州話,他們叫我「廣州仔」。後來赴臺灣讀書及工作,是「外省人」;但到大陸旅遊,卻被稱為「呆胞」(臺胞)。移居美國後是「中國人」;回中國旅遊,又被稱為「華僑」或「華人」。到現在為止的八十九年漂泊歲月中,我住在中國二十年、香港五年、臺灣三十二年、加拿大三年、美國二十九年,您認為我是那裡人呢?

記得在加拿大讀書時,有一齣《齊瓦哥醫生》的電影上演,是描寫蘇聯革命時的情況。上演第一天我就去觀賞,銀幕上白雪皚皚的景像,正和加拿大的冬天一模一樣;而主人翁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的慘狀,令人感到辛酸難過。那時,我離開廣東故鄉已經十五年,也正是有鄉歸不得,縱觀兩岸政治情勢,總以為這一輩子都沒有回鄉的機會了。當時觸景生情,十分激動,感慨萬千。但世事難料,想不到後來大陸開放臺灣人民去探親旅遊,臺灣亦允許老兵及百姓回鄉祭祖探親。

我前後回國旅遊十多次,跑遍大江南北,而回到家鄉只有兩次。不是我不懷念老家,但回去只有傷感。因為自我們離開後,我家的房子就分給別人居住,房子不是他們的,損壞了也不願意維修。幾十年下來,破損後就干脆將瓦片、木料、鐵枝、門窗都拆下搬走;所以我回去見到的只有墻基上幾塊石頭,什麼都沒有了。我只能在老房子的空地上祭拜祖先,然後就離開了傷心地。第二次回去是為祖父母修建墓塋,以盡後輩的孝心。

請您告訴我,何處是吾家,我應該在那裡終老?是「倦鳥知還,落葉歸根」?抑或「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我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