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其內容、文學、書法都很有意思,凝聚著中國人的智慧。我給大家介紹一篇戰國時期的文章,文章刻在衣帶鉤上,寫的是鳥蟲篆。我講講其中的趣味。
這篇文章是一篇戰國金文,題為「鳥書箴銘」,是一首三十三字的四言詩,收錄在《殷周金文集成》中。
一.什麼是「衣帶鉤」?
「鳥書箴銘」刻在衣帶鉤上。衣帶鉤,古人衣帶上的掛鉤,是束縛衣服的用具,一般是銅做的。有一個成語「射鉤之恨」,就是說管仲為使公子糾當上齊國國君,途中埋伏射殺齊桓公(當時稱小白),箭射在齊桓公的銅製衣帶鉤上,齊桓公裝死,躲過一劫。在鮑叔牙的協助下,齊桓公搶先回國,登上君位。後來齊桓公不記射鉤之恨,重用管仲成就霸業。這是「衣帶鉤」故事。
二.「鳥書箴銘」文字(圖一)是怎樣的?
「鳥書箴銘」擺在你面前,許多人可能一臉茫然,會「一字不識」。這種書體叫鳥蟲篆。它的特點是每個字都作鳥獸形,真正的文字融合在鳥獸的身體中。加之融在其中的是古文字,所以更難辨識。
這篇文章的文字解讀出來是這樣的:「勿可折終,冊嗄毋反。毋詐毋悔,不汲於利。民產有呐,不擇貴賤。宜曲則曲,宜直則直。允!」
譯成現代漢語是:「不可折斷而終結,冊封受祿不起反心。做事不欺詐、守信不反悔,不過分貪圖利益。民眾生產有呼籲請求,不論貴賤要傾聽。該彎曲時彎曲,該伸直時伸直。誠信!」
三.這篇文章表達什麼思想?
中國人說,有些重要的事情你要牢牢記住,叫「銘記」,《鳥書箴銘》就是一篇要人銘記的文章。
從銘文內容看,此衣帶鉤是國家頒發給官員的衣著用具,用物之人應是國君身邊的大臣和官員。《鳥書箴銘》反映的是國君對臣子的教導:
忠誠。戰國時大概大臣流動較多,能用其才不計較「叛國」之名。故以帶喻人,「勿可折終,冊嗄毋反。」
守信。不欺詐君主、不欺詐百姓,言守信,不反悔,不要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毋詐毋悔,不汲於利。」
聽民。親近民眾,對老百姓生產上的呼籲要求,無論人之貴賤,都要認真聽取。因為直接從事生產的是百姓,而不是上層士大夫。他們生產上的要求是最應該關注的,所以君主要求臣子兼聽于民。「民產有呐,不擇貴賤」。生產,是大事,關乎國家的經濟實力。
求實。要根據事物實際和變化相應作出變化,不可僵化行事,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實事求是」,故要告誡「宜曲則曲,宜直則直」。
銘文「勿可折終」、「宜曲則曲,宜直則直」是雙關之語,明暗有二層意思。「勿可折終」,明說衣帶鉤不可折斷,實際說做臣子要忠心、不可中斷職責起反心;「宜曲則曲,宜直則直」明說衣帶鉤可曲可直,實際說做事要「實事求是」。借用帶鉤這個可曲可直之物,寄寓國君對臣子的期望,構思非常巧妙。
二千年前的戰國時代,正是各國殘酷競爭、兼併攻伐、謀求生存之時,富國強兵成了各國首要目標。國之生存,靠君臣同心。本銘「以物寄情」,要臣子牢牢銘記國君的教誨,忠實誠信,正確對待國事。今天讀來也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