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中西文化之比較

依據史冊記載,中國文化由來甚久,至孔子集其大成,建立完整的道德思想系統。孔子的道德思想,以人為本,簡稱「人本主義」思想,又稱「儒家學說」。

西方文化,除希臘時代哲人輩出,富有人文哲理思想外,以後由於長期受基督文化的影響,一切藝文學術以至生活習慣均以神為主體,故早期的西方文化可稱為「神」的文化,或「神本主義文化」。

至十七、八世紀,由於科學革命、商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的結果,重視物質製造(商品)與物質發明(機械)。故近代的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或稱「物本主義文化」。

西方文化談到人生問題,視「征服自然」為人生的最大榮譽。為達到此一目標,往往不惜全力要超越他人,甚至利用情勢,應用征服手段。此超越征服思想到了極點,即是有我無人,唯我獨尊,造成霸道思想的產生。

至於西方文化之視宇宙世界,在神本主義時代,視宇宙上蒼為上帝天國之所在,聖潔而高遠。但自文藝復興運動後,物質研究興起,視宇宙為物質世界。至於近代,物質主義趨於高潮,科學萬能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

儒家學說是人本主義文化,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是說:「仁心」是做人的根本,做人要發揚仁心,愛及他人。所謂「由盡己之性,以盡人之性」。用現代語解釋:個人的存在要知道他人的存在,個人的需要要知道他人的需要。

何謂「他人」。孔子說:「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這君臣(今作國家與人民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者,是做一個人最根本的人際關係,通稱「五倫」。五倫之組合,即是家庭,也正是個人培養「仁心」的起點。所以我們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及家庭教育。

由此而談宇宙萬物,孔子說「由盡物之性,以贊天地之化育。」那是說,宇宙萬物各自存在,各有其本「性」。惟有在天地之化育下,始能發揚其本性而後遂其所用。卻如家庭中父母之化育子女,順其「性」而教,循其「教」而用。天(道)有春夏秋冬,人(道)有生老病死;天(道)有風霜雨雪,人(道)有悲苦哀樂。依照人倫道德觀念,宇宙萬物能適應天道,即生生不息,各自成長。人能適應天道,自可萬事亨通,國泰民安。于此,儒家又建立了「天人合一理論」。換言之,儒家思想把物質的宇宙世界轉化為精神上的宇宙世界。所以,我們只要在個人修養上多下工夫,自可廣闢精神天地,將短暫的生命昇華為永久不朽的人生。

其實,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在歷史功效上各有其獨特的成就。中國文化的儒家學說注重人倫道德,其外鑠的是一種仁愛和平精神,而其內蓄的則是具有高度忍耐的凝結力。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經多次外族侵凌而凝結一致,屹立不移,與同時代的西亞、埃及、希臘、印度等古民族的結局,迥不相同。但其缺點在於過分偏重於人,對事物往往採取一種漠視保守心理。如早期的物質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均視為卑微小事,不予重視;致以後工商業萎縮不振,連工商人士在社會地位上均排列在「士、農」之後。

西方文化則反是。自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後,自然科學與物質研究即廣受重視,科學人才視為國家珍寶。至十八世紀又有啟蒙運動的發生,啟蒙運動倡導「理性思考」與「自由批評」,從而養成社會上一種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使人人在職業上毋分貴賤,可以各自發揮;在政冶上一律平等,人人得享公平競爭。然其缺點則在於忽略人事倫理,結果形成人文精神的低落,在家庭缺乏倫理親情,在國際造成獨霸局面,近代帝國主義的出現也與此種思想有關。

總之,中西文化各有其短,各有所長。今逢新世紀來臨,智識普及,交通發達,「地球村」觀念,早已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密切。中西文化自應彼此遵重,互求補益,為人類共同創造新世紀的「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