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慢病健身》

近日,在《石氏基金會季刊》第 79 期讀到一文,文中透露出一個獨到的觀點 —— 慢病健身。筆者經百度搜索,發現是一位復旦大學中山醫院保健科退休老教授提出的。讀後令人耳目一新。

這位復旦大學中山醫院保健科退休老教授根據他四十多年教學、從醫、科研的經歷,收集了近萬名患者的健康資料,看到一個怪現象:凡是從來不生病的健康人,一生病就是大病、重病,治療相 當困難,且難以治癒;凡是有慢病纏身的人,生存能力反而很強,大多數都能活到八十歲、九十歲,甚至超過百歲。為什麼?這就是「慢病健身」。華佗曾提出「世無無病之人」的命題,而有的人因小病不斷,經常服藥調理,使身體有了天然抗體,雖有小恙,不致害命。這篇復旦大學教授的文章,對有慢性病的老人是最好的定心丸。他的這個觀點,在我的親友圈中得到了印證,並深以為然。

我的母親退休前是一名機關幹部,生於三十年代初,現已九十歲了。1958 年,1960 年,她放下襁褓中的孩子,兩次義無反顧地參加了去農村的支農建設。由於長期住在陰暗潮濕的房子裡,幹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她回城後,就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風濕性關節炎和梅尼埃綜合症等多種慢性病,多次入院治療,那時她才三十歲,從此與慢病為伴。五十九歲時,她不幸罹患了腦膜瘤,經過八個小時的開顱手術才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七十八歲時,風雨再次來襲,她摔壞了股骨頭,又做了股骨頭置換手術。命運讓她在患有慢病的同時還患上生死攸關的急難險症,做了兩次大的手術,急病慢病集於一身。中藥、西藥、針灸、按摩、B 超、CT、核磁,醫院的十八般武藝她全都嘗試過了。從三十歲到九十歲一路走來慢病在身六十載,可歲月一直在她的腳下延伸,如今九十高齡的她雖步履蹣跚,卻思維敏捷。她被親友們調侃為「藥罐子」,每天大把地吃藥。吃藥甚至比吃飯還重要。可能就是她常年與疾病鬥爭啟動了免疫機制,加上遇事不計較、不攀比、不動怒的良好心態,才「破罐兒熬好罐兒」。俗話說:「養生先養心」。

老人們千萬不要怕有點慢性病就驚慌失措,人這一生誰敢保證自己沒病呢?以新的視角學會和慢病和平共處,學會和慢病握手言和,將是老年人要學的必須課。只要不失能、不失智、按時吃藥、控制病情、放平心態,攜慢病同樣也能跑贏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