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飼養觀賞鳥的歷史十分悠久,遠在二千多年前成書的《禮記》中就有記述。至明、清時,籠養鳥的品種更為廣泛,諸如白靈、畫眉、相思鳥(繡眼)、八哥等,玩賞珍禽異鳥已成為清代帝王及八旗子弟的一種樂事。
我小時候住在廣州,每天早上看到不少人提著鳥籠上茶館及蹓鳥,十分羨慕。及至中學時,自己存了一些零用錢,便買了便宜的鳥籠、養了隻便宜普通小鳥。大學畢業後回廣州工作,就開始迷上了養鳥並買些高級的鳥籠。文化大革命的到來,對養鳥人來說實屬滅頂之災。
1966 年某一天,紅衛兵包圍廣州市中心的中央公園,那兒是養鳥人每天蹓鳥的地方。紅衛兵命令所有養鳥人集合在一起,嚴令養鳥人把籠中的鳥兒放了——他們哪知這些鳥因為在籠內嬌養慣了,放出去後不但不能飛得高和遠,更無覓食本領,很多都會餓死或被其他野鳥吃掉。接著,又命所有人把自己的鳥籠踩爛,如有違抗,便會以軍用皮帶砸得頭破血流;有些養鳥人更害怕得尿了褲子,沒人敢哼一聲。這就是紅衛兵的「破四舊」革命行動之一。
文化大革命後,實行「改革開放」,養鳥人又重新活躍了。今天,中國許多城市已成立了養鳥協會,花鳥市場也熱鬧起來了。承德的避暑山莊、北京的官園、南京的夫子廟、蘇州的玄妙觀、上海的連雲路、杭州的五山茶室、廣州的富南和美景茶樓等,幾乎都成了鳥市交易和鳥友聚會的中心。我每次回上海、廣州,都會到花鳥市場,令人流連忘返。
中國五大籠養名鳥是:百靈、畫眉、紅綻、繡眼、四喜。養鳥分「文鳥」和「武鳥」二類。「文鳥」是比鳥兒的唱功、毛色、姿勢、鳥籠的質量、籠內的配件如鳥食罐等,文鳥如繡眼、百靈、紅點頦。「武鳥」是打鬥的,如畫眉、四喜、黃雀。很多鬥鳥都是志在賭錢。
去茶館蹓鳥,是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如帶去的鳥兒不能隨便掛。這是因為有些新買的鳥兒仍未馴化,很容易受驚嚇,掛鳥之前要問清楚;也因為有一些鳥兒唱聲不好,如金絲雀(Canary)起唱的時候聲音像人的哮喘聲。其他鳥主認為這是「髒口」(指鳥兒學了不好聽的唱腔),不想自己的鳥兒學到「髒口」,所以見到拿著金絲雀的人提鳥進來,很多人都會避走。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鳥籠,如北京用京裝鳥籠,上海有滬式或蘇杭式籠,廣州則用廣式鳥籠。各地人的養鳥習慣也很不同,廣州人養畫眉鳥一定養一雄和一雌鳥;只養一隻雄鳥的唱功不會很好,如果旁邊經常有隻雌鳥,就唱得很賣力。去鬥鳥時,更加要配一隻雌鳥,這樣那雄鳥打鬥時就更為勇敢。但我在上海時問上海的養鳥人,他們卻說從不養雌鳥的。
多年前,我曾在我家後院建了一間繁殖鳥屋(Outdoor aviary)繁殖中國雀鳥,也有一些收獲。但因這裡春、夏天雀鳥繁殖季節時,戶外氣溫太低,對繁殖中國雀鳥很不利。近幾年來,因為禽流感的流行,中國雀鳥全部不能進口,再加上我經常要出外旅行,所以我就不再養鳥了。但我還是收藏了不少精品鳥籠,其中一個清朝晚期的京裝籠,造工精美。這些精品鳥籠,其所使用的竹子,都是精挑細選,在經過泡製後,存放至少十年,讓其自然乾燥,再精工製作而成。之後,並配上各種物件如鉤、頂板、鳥踏,鳥食罐等配件,這種鳥籠價值不菲。
我也認識一位美國女士,是個收藏家。她收藏不少清末民初的中國古物,其中有不少精美鳥籠、玉雕鳥罐以及名貴的雞油黃瓷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