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返鄉記之一

返鄉記之一

坐右一:張元奇;站左二:張舒文(吳清源的母親)

追憶我的曾祖父張元奇

今年 10 月我與弟妹們由美國回到福建省的厚美村,為了尋訪我們失聯近百年的故里和悼念我們心目中欽佩的先祖 —— 曾祖父張元奇。

我的曾祖父張元奇(1858–1922),譜名君常,字珍午、貞午,號薑齋,福建省上街鏌厚美村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是清末民初的重臣,是清末民初政壇的不老松。

高懸於祠堂正中的張元奇進士匾,作者張慶先(右立者);弟張德先(中);妹張勝先(左)

清光緒年間曾歷任翰林院編修、都察院監察御史、湖南岳州知府、奉天錦州知府,宣統三年任學部副大臣(正二品銜)。

入民國後,1912 年被任命為中華民國福建省第一任民政長(即省長),之後擔任北京政府內務部次長、政事堂銓敘局局長、奉天巡按使、內務部次長兼參政院參政。民國五年任肅政廳肅政使、民國九年任經濟調查局總裁。母喪丁憂回閩期間,被推為八閩第一書院「福州鰲峰書院」山長。

著作有《遼東集》、《蘭台集》與《知稼軒集》等。他的書法肥胖圓潤像劉石庵,詩也很有名氣,他的詩因時代的背景,充滿愛國憂民的情懷。

曾祖父張元奇一生直言敢諫,清光緒年間彈劾載振與段芝貴案轟動一時,該案發生於光緒丁未年,史稱「丁未政潮」。

起草清帝退位詔書:宣統三年(1912)張元奇任學部副大臣(正二品銜),曾與隆裕皇太后、孫中山先生等人反覆協商並起草《清帝退位詔書》於 1912 年 2 月 12 日正式頒布,該詔書有助力於共和中國的誕生。

陳獨秀案:1919 年 3 月,張元奇以國會議員身分赴教育部,要求取締陳獨秀的《新青年》、《每週評論》等刊物,認為其中言論過激;並在國會彈劾教育部長傅增湘與北大校長蔡元培縱容陳獨秀。鑒於輿論壓力,蔡元培安排陳獨秀休假一年,致使陳獨秀離開北大。

張元奇字

民國元年曾祖父調職北京後,我們一家就定居北方了。我們這一代人歷經長期動亂,抗戰勝利後,1948 年因父親調職台糖公司,因而我們幸運的遷居到台灣。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姊弟與母親先後移民美國,與福建老家的距離就更遠了!所以這次我們姊弟回鄉,算來距曾祖父離閩去北京定居的時間,真的是相距有一百年了!

今年返鄉最令人難忘和感謝的,是厚美村的鄉親父老們對曾祖父文物的愛護和保存。張元奇的進士匾高懸於張氏祠堂的正中央,代表著張家後代對他的欽重和敬仰。

當年福建閩江常有水患,他在福建省省長任內,林炳章任福建水利局局長期間,疏浚閩江河道、修築閩江西岸的防洪堤,並在堤外栽種竹子,減輕洪水對堤的衝擊力。這個工程減輕了福建水災的隱患。民國四年(1915)堤防竣工後,福建省水利局將治水修堤經過立碑於堰堤前,以為紀念。現在該碑移放在厚美村張氏宗祠前。此碑留下張元奇與林炳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

註:
林炳章是林則徐的後裔。這次我們回鄉,似有神明相助,有意想不到的順利。這次回鄉,特別要感謝表兄林賢光教授,他替我們在北京國立圖書館找到張元奇墓誌銘的拓片,拓片上記載了元奇公一生中重要的事蹟。此次我們帶回老家,訂刻了石碑,11/28 厚美村舉行隆重的「張元奇墓誌銘」揭碑典禮。
感謝厚美村的鄉長們,特別是張君耀老師,他研究張元奇歷史四十多年,我們從他那裡得到了許多元奇公寶貴的歷史資料,衷心感激!
感謝福州晚報劉琳副總編,感謝她的報導和協助。感謝福州親友們的協助。

同一系列:返鄉記之二
返鄉記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