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春花秋月話李煜

李煜(西元 937–978)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的南唐第三位國君,也是南唐最後一位皇帝,史稱李後主。初名從嘉,號鐘隱,又號鐘峰隱者。他是五代時代出色的詞人,徐州人氏,一說他是浙江人。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由於李璟的第二到第五個,一共四個兒子,先後夭折。李煜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李家老二,因為皇太子李弘冀「猜忌嚴苛」,所以當時的定安公李煜,不敢張揚遭忌,遠離政事,成天以書畫自娛,史家描述他「性驕侈,好聲色,喜浮華,尚高談,不涉政事。」實際上這是他明哲保身,苟全性命的高明手法。

西元九五九年,太子李弘冀派人把輔佐李煜十多年,他本人也很想登上太子寶座的李景遂毒殺以後不久,李弘冀也跟著撒手西歸了。南唐中主李璟有意立李煜為太子,大臣鍾謨諫曰:「從嘉德輕志懦,非人主才。…」這話惹火了李璟,找個藉口把鍾謨流放到饒州(今江西鄱陽),同時封李煜為吳王,「兼尚書令、知政事、主東宮。」當時李煜年二十二歲。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李璟遷都南昌,任李煜為「太子監國」鎮守金陵,同年六月,李璟駕崩,李煜繼承大位,在位十五年(由西元九六○年至九七五年)。此期間,南唐沒有自己的年號,奉大宋正朔,苟安江南,國祚衰微,宋開寶七年(西元九七四年),宋太祖趙匡胤疊次詔令李煜進京,他都託病抗旨,宋太祖一怒之下,派大將曹彬統率三十萬大軍,討伐南唐。於次年十二月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押解汴京(即今開封),旋封為「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

西元九七六年,宋太宗趙匡義即帝位,改元太平興國。封李煜為「隴西郡公」,按宋代王銍在《默記》一書敘述,在太平興國三年的七夕﹝即該年的七月初七日﹞,正巧是李煜的四十二歲生日,在壽宴上酒酣耳熱的李煜,借酒裝瘋,得意忘形,引吭高歌《虞美人》一曲,當他唱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時,感念自己是亡國之君,猶強顏歡笑,不禁悲從中來。當眾捶胸頓腳,痛哭流涕,這樣一來,惹火了宋太宗趙匡義。當場賜李煜一劑具有劇毒的「牽機散」,頃間七孔流血,命喪黃泉。事後、趙匡義還假惺惺地追封李煜為吳王,把他安葬在河南洛陽陽邙山。

李煜生前在政治路上的確顯得優柔寡斷,庸駑無能,但是他在藝文方面,倒是才華洋溢,獨步文壇。

他能書善畫,陶穀在《清異錄》中寫道:「後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別具一格。宋代郭若虛在他著的《圖素閒談》中描述他的書畫有云:「江南後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鴻,遠過常流,高出意外」。可惜的是,李煜的書畫真跡,竟無片紙隻字留傳後世。

一代詞宗的李煜,他的作品風格,可以西元九七五年作為分界點,區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詞風帶有儂鬱的脂粉氣,都是描寫金堆玉砌,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與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的情愫意境。代表作當推他的那首《菩薩蠻》(註:此為筆者個人淺見,並不代表歷史的學術見解)。

《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朝好向郎君去。
衩襪下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羨煞眾生!

西元九七五年以後的時代背景,在趙宋的軍政壓力之下,所產生的無助感,卻又無法解脫、逃避殘酷現實時所流露的哀怨憂愁,這種心緒與情結,在他的那首《相見歡》一詞中表露無遺: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西元九七五年,李煜遭逢國破家亡的人生巨變,他內心的苦悶,殆可想見!清代沈雄在《古今詞話》中說:「李煜從亡國之君的悲慟情懷中,熬煎成一代詞宗,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詞到滄桑語始工』。他的《虞美人》一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另一首《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向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兩首詞,真千古絕唱的經典名作。千千萬萬的讀書人,都能朗朗上口,甚至不少人讀來心緒激昂,熱淚盈眶(作者就是其中之一)。陶醉在這清新瑰麗的詞藻、溫潤和諧的音韻之中而不刻自拔!

李煜原本有文集傳世,可惜今已散失。現存的作品,僅得三十餘首,散見於史籍、文獻之中,後人無由得窺全豹,不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