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隸書學習初步

隸書學習初步

隸書是由古文、篆書過渡到楷書之書體,而通行於漢朝。相傳秦始皇時程邈因罪被囚禁獄中,潛心改造文字,損益篆書筆劃,化圓曲為方直,使趨簡易,以利獄吏使用,故名隸書。

隸書的特點:點畫粗細之變化加大,左撇右捺波勢之誇張,則是隸書中特有之筆法。隸書之書寫,須筆筆逆入,藏取勢,行筆宜緩,須保持「欲行又止、止又欲 行」,則點畫自有澀趣,姚孟起曰:「漢隸筆筆逆,筆筆蓄,起處逆,收處蓄」。為求形體美觀,凡一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之橫筆時,其起筆之輕重、大小、方向須力求變化。同時,一字之內亦不宜有兩個以上之挑勢,所謂「燕不雙飛,蠶不二設」。隸書字體多呈方扁之橫勢,在結體上,大致以收斂上下,舒展左右為原則。

一般常見之隸書,大體可分為古隸與八分兩種。凡秦漢時代波磔不甚顯露,用筆直來直往之隸書,都屬古隸,如《萊子侯刻石》,《開通褒斜道刻石》等。而筆畫形態具有蠶頭雁尾、波勢明顯之隸書,則屬於八分書。一般習見之漢隸,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等,是典型之八分書體。不論古隸或八分,都通稱隸書。

初習隸書應依孔廟三碑:《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矗立在山東省曲阜孔廟碑林三塊著名漢碑。

33-隸書

一﹒《乙瑛碑》– 東漢桓帝永興元年(西元 153 年)刻,原石仍存孔廟中。全文十八行,每行四十字,無碑額,此碑鐫刻精到,字口精晰。用筆波磔分明,結體端莊沉著,書風嚴謹雅正,筆力遒勁,骨肉停勻,氣象堂皇,具有八分書蠶頭雁尾典型之美,是漢隸高度成熟期中的規正書體。王澍著《虛舟題跋》中評曰:「《乙瑛》雄古,《禮器》變化,《史晨》嚴謹,皆為漢隸極則。」

二﹒《史晨碑》– 東漢靈帝建寧二年(西元 169 年)刻,是後漢八分書最盛行時期之作品。碑分兩面刻,一面稱《史晨前碑》,另一面稱《史晨後碑》。此碑書法端莊樸質,圓渾古勁,用筆含蓄。自書丹至鐫刻,均極慎重,故法度謹嚴,最便初學。丁念先評:「規矩謹嚴,無險怪之筆,漢隸之正宗」。

三﹒《禮器碑》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西元 156 年)刻。此碑書法,結體方整,寓嚴密於疏秀之中。筆畫瘦勁峻逸,纖細而能厚,用筆頓挫飛動,極富變化。碑陰與碑側,文字完好,用筆較碑陽自然而奔放,足以發人意趣。丁念先評曰:「瘦勁有致,古茂在骨,為漢隸極則。」王澍《虛舟題跋》:「瘦勁如鐵,變化若龍,無美不備。」

學書之道由淺入深,由平正而趨變化。孫過庭《書譜》:「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以《乙瑛碑》初學,《乙瑛》結體勻稱,筆法嚴謹,點畫清晰,最適初學。但因碑字數不敷應用,故以字數較多,風格、架構相近之《史晨碑》為接續學習對象,為求變化可再學《禮器碑》。以《史晨碑》為基礎,因其規矩謹嚴,適於初學,字數又多便於應用,進而《乙瑛》、《禮器碑》厚其根基,求其變化,塑造自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