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改變舊觀念,適應新環境

古人說:「入港隨灣,入鄉隨俗。」帶著華裔舊傳統觀念的老人,來到美國與子女同住,由於舊觀念未改變,子女們又忙於工作,往往碰到不少問題,滿天愁眉苦臉,出現了種種的哀嘆!

有一位從北京來的老夫婦,在老年中心學英語,一下課就匆匆趕回家。我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匆忙呢?他的太太說,趕在兒女未下班之前,可先回家洗個澡和做飯,免得老小碰碰撞撞。我說:「你們同住一屋,豈不是一起做飯嗎?」他說:「我們口味不一樣,是分開各管各的,購物也是如此。」老先生更感嘆地說:「培養孩子成人,到國外留學,為的是望子成龍,將來我們老了可享受享受,可是現在如何乎?」他搖著頭說:「我們在兒女家是暫借住的,凡事要看人家的眼色。」是的,「父嚴子孝」、「積穀防饑」、「養兒待老」的華人傳統觀念,在這裡就截然不同了。因此,不少華裔老人,為減輕寂寞而經常到老人中心參與活動;或約同行三五成群傾吐各自的心聲,以及現實生活的哀嘆。有一位山東老漢爭著說:「我身體患有慢性腸胃炎,經常發痛,要兒子帶我去看醫生,孩子說他工作忙沒時間。兒媳婦還怪我給人家增添麻煩哩!」。有一位從湖北來的陳太太哀聲嘆氣說:「孫兒對老人沒禮貌,從不打招呼,還稱奶奶是『死老鬼』,每天與老人爭看電視,我們喜歡看中文台,他就要看動畫片。」更稀奇的一位四川來的老太太感慨說:「我來美國已經十多年了,當年兒媳婦要產育,我放棄了家裏要照顧的小兒子,急急忙忙趕到美國,來時身體健康,又能幫助照料家庭,他們說我繼承了中國式的好傳統,大家互相幫助。但到現在我老了,他們的孩子又長大了,不要我幫忙了,我成了他家的拖累。他們說我們目前要提倡美國式的傳統了,父母是不要與子女住在一起的,叫我搬出去住老人公寓,自己照顧自己了。」大家聽後,總覺得同病相憐,只得搖頭嘆氣。

這時有一位從上海來的老先生,見大家爭論不休,也走過來湊個熱鬧。他見識廣,站得高看得遠,可能是一位大學教授。他看著大家的哀嘆有點同情,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是華裔老人,應該學會改變自己過去舊的傳統觀念,也要體諒國外兒女工作的忙,壓力大。他們也有苦衷,我們要適應這裡的生活習俗,要自己去找樂趣和生存空間,才活得有興趣和意義。」他接著說,生活在美國的老人,要與子女相處必須注意十個方面,才能相處得和諧。

一﹒ 要有老伴,有事可商量,才不會孤寂。

二﹒要有老朋友可談心,相互談吐、解悶,不快樂的事,不要藏在心窩裡。

三﹒自己要有老本,俗語說:「身邊錢,勝過親兒。」不要輕易向子女伸手要錢花,兒女才不會討厭老人。

四﹒生活在兒女家裡,要學會裝聾、扮啞。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要多管閒事。

五﹒要注意個人和公共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兒女才很滿意。

六﹒要自己保重身體,注意鍛鍊,身體要健康,要懂得「多病無孝子」。

七﹒要學會乘坐公車,自己找樂趣。沒事多到老人中心參加活動,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心情舒暢,笑口常開。

八﹒在家裡有空,多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九﹒要學會健腦活動,閒暇時多看書,學會寫作、繪畫、彈琴、做手工,培養多種興趣,使老人痴呆症不要早日到來。

十﹒注意個人儀表,服裝整潔,滿臉笑容。學會把繁雜事拋在腦後,做好「養生有道」,才能活得愉快和長壽。

總之,生活在美國社會,要跟隨這裡的習俗,改變傳統觀念,融入社會,要學習適應環境而生存。

大家聽後,心裡豁然開朗,也明白老人本身要嚴格要求自己,與子女相處要相互體諒和互相關懷,生活才有樂趣,活得才有意義。只有「改變舊觀念,適應新環境」,晚年生活才幸福。